据环球网报道,中美日内瓦会谈达成关税调整共识后,美方48小时内连续三次对华施压,中方随即以稀土管制反制。这场围绕经贸与科技的博弈,正展现出复杂而激烈的新态势。
5月中旬,中美高层在日内瓦发布联合声明,明确双方同步削减关税:美方取消91%的加征关税,中方相应取消同比例反制关税;24%的“对等关税”暂停实施90天。这一阶段性成果被外界视为缓解贸易摩擦的积极信号。然而联合声明公布当日,特朗普即在白宫表态,若90天内未达成新协议,现有30%的关税将“显著上调”。这种对谈判成果既肯定又威胁的双重态度,凸显出美方在谈判中的矛盾心态。数据显示,美国此前对华加征关税峰值达245%,该极端政策已导致美国进口成本上升12%,国内通胀压力加剧。正是在经济反噬的现实压力下,美方不得不请求谈判并作出关税让步,但威胁言论表明其并未放弃通过极限施压获取更多利益的策略。
稀土资源(资料图)
继关税威胁后,美国商务部于5月13日宣布废除拜登政府的AI出口管制政策,声称原政策“阻碍创新”,却同时表示将推出更严格的半导体出口新规。根据新措施,全球任何使用华为昇腾芯片的场景均被视为违反美国禁令,向中国AI企业提供训练芯片的行为将面临严厉处罚。中国AI产业在算法研究领域与美国并驾齐驱,但芯片进口依赖度高达70%。美国此次精准打击半导体供应链,意图通过切断高端芯片供应遏制中国AI产业发展。彭博社数据显示,中国占全球AI论文产出的40%,拥有50%的AI研究人员,美方的技术封锁本质上是对中国科技竞争力的战略遏制。美国在废除旧政策时指责其“疏远盟友”,却在新措施中继续扩大管制范围,这种做法既暴露内部分歧,也显示出其试图构建排除中国的技术联盟的野心。
几乎与科技管制同步,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再度炒作芬太尼议题,声称美方对中国加征的20%关税是“明确警示”,威胁中国若不配合将“付出代价”。事实上,特朗普政府已两次以该议题对华加征关税,中方均采取对等反制措施,相关反制措施至今有效。外交部数据显示,美国是全球芬太尼滥用最严重的国家,2022年因过量服用阿片类药物死亡人数超10万,而中国自2019年起已将芬太尼类物质列入管制清单,管制种类达188种,远超国际标准。美方无视自身监管漏洞,反而将责任归咎于中国,本质上是为贸易谈判制造筹码的政治操弄。伯恩斯作为前外交官发表此类言论,不排除借“对华强硬”姿态为个人政治前途造势的意图。
美国贸易(资料图)
面对美方48小时内的三轮施压,中方迅速祭出稀土管制“王牌”。5月14日,中国10部门联合七省份召开会议,要求强化稀土全链条管控,从开采、加工到出口各环节杜绝非法外流。作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核心节点,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60%,加工能力占90%,此举直接冲击依赖中国稀土的美国军工、新能源等产业。公开资料显示,美国国防承包商所需稀土材料80%来自中国,特斯拉等企业的电池生产也高度依赖中国稀土加工技术。彭博社曾援引消息称,美方此前试图以关税让步换取中国放宽稀土出口,此次中方强硬管制表明,在核心战略资源问题上绝无妥协空间。稀土管制不仅是对美方技术封锁的反制,更是对其极限施压策略的明确警告。
美方短期内密集施压,折射出其国内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困境:2024年大选临近,特朗普需展现“对华强硬”姿态迎合民意;而高关税导致的通胀压力、企业游说压力,又迫使美方寻求谈判突破。这种“既要施压又要谈判”的矛盾,使得美方政策呈现出反复性与投机性。对中国而言,稀土管制是基于自身发展权的必要防御。在半导体等领域被“卡脖子”的背景下,稀土“作为战略武器”的威慑价值凸显。正如外交部所言,中方不寻求脱钩,但坚决捍卫核心利益。当前90天谈判周期刚刚开启,美方若继续依赖威胁手段,只会加剧双方互信损耗,使谈判陷入更深僵局。
展示半导体晶圆(资料图)
从全球视角看,中美博弈已超越双边范畴。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封锁构建“小院高墙”,中国则以供应链优势反制,这种战略互动将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双方唯有回归平等对话,以务实态度解决分歧,才可能避免冲突升级,为世界经济注入稳定性。这场48小时内的交锋,既是过往贸易摩擦的延续,也是新一波博弈的开端。当关税威胁遭遇稀土反制,当科技封锁碰撞供应链优势,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再次凸显。未来90天的谈判,不仅考验双方的战略智慧,更将影响全球经济的走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任何单边施压都难以真正取胜,唯有相向而行,才是破解困局的正道。
美方的极限施压未能迫使中国屈服,反而激发了中方更坚定的反制决心。稀土管制作为中国手中的战略筹码,其威慑力已通过市场传导至全球产业链。而美国在关税、科技、舆论等多线出击的同时,也需正视自身政策的内在矛盾——既想通过谈判缓解经济压力,又不愿放弃遏制中国的战略企图,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只会让谈判陷入更多无谓的消耗。对于中国而言,保持战略定力、坚守核心利益底线,既是应对外部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维护国家发展权益的根本保障。随着博弈的持续,国际社会正密切关注双方能否以理性态度推动谈判重回正轨,毕竟,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否,早已超出双边范畴,成为影响全球和平与发展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