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日本就开始闹米荒,今年大米的价格更是连创新高,由于跟黄金走势类似,日本媒体将大米称作“吃不起的黄金”。
他们的比喻不是那么恰当,因为日本米价涨势分明比金价牛多了!
根据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数据,4月大米比去年同期上涨98.4%,基本上翻了一倍。而且截至5月18日为止的一周,日本超市销售的5公斤装大米均价已经到了4285日元(约合215.53元人民币),环比继续上涨0.4%,第N次创历史新高。
虽然日本政府指责游客吃得太多,抱怨天气不佳降低产量,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日本农协在囤积居奇,抬升米价。
日本民间怨气冲天,日本政府被迫宣布开仓放粮,累计4次投放了41万吨储备米。日本农协通过竞购包揽了其中的95%,全部囤积起来。结果米价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加速上涨!
为什么日本政府降不了米价?
因为日本政府管不了农协。
日本农协是覆盖全国90%以上的农户,掌控着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金融保险等全产业链环节,直接左右国会30%席位的强大利益集团。
日本的执政党想要选票,就要给农协好处,而不是与它对抗,于是年复一年的妥协退让,米荒就出现了。
这跟美国政府无法降低老百姓的医疗药品支出是一个道理。
美国每年人均医疗支出高达12000美元,一次普通的急诊平均费用高达3000美元,一次CT扫描要6000美元,所有检查都比加拿大和欧洲贵几倍。
在美国,因病破产,因病返贫,极其正常,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因为医疗费用高昂看不起病,在无助和痛苦中死去。
美国政府却视而不见,任由医疗行业的利益集团鱼肉百姓。
而且不仅仅是日本、美国,只要是西式民主国家,普遍都有类似的顽疾。
最根本的问题是,这些所谓“西式民主国家”,到底是谁做主?
是参加投票选举的老百姓说话算数,还是利益集团?
答案显而易见,是利益集团。
这是西式民主不可能解决的本质性问题。
因为西式民主实行的是票选制度。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这是将人民决定政治问题放到第二位,而将选举出做决定的人放在首位,即人民的任务是产生政府,将“人民行使主权”偷换为“人民作为权力来源”。
参加投票的老百姓并不能直接决定政府的政策,只能决定选谁。
而在西式民主已经变成金钱政治的当代,只有利益集团才有资格决定谁能参选。
从民意调查、形象包装到广告推广,候选人需要大量资金,只有利益集团能够提供大量资金。
付出,就会要求回报。
候选人就成了利益集团的代理人。
日本国会里,有大量自民党议员被称作“农林族”,因为他们就代表农协利益。
因此日本政府无法对农协不利。
而且资本主义追求私人经济利益,与理想上的政府应该强调公共利益存在根本矛盾。
西式民主国家与资本主义紧密相连,当富有的利益集团,通过掌控政府权力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时,公共利益必然受损。
卢梭很早就认为,私有制带来贫困、两极分化和不平等,富人滥用财富并影响规则制定,必然破坏民主并导致专制。
利益集团逐渐发展壮大,对政府的控制力,对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也将增加!
日本农协也是经过了近百年发展,到1980年代才逐渐变成了“恶龙”。
在日本的泡沫经济时代,农协的金融部门大量介入保险、信用等金融部门,到泡沫崩溃自然出现大量坏账,开始向日本政府要政策优惠和其他补救措施,并持续压榨农民的权益,对社会整体利益持续造成损害,才成为日本人眼中“秘密政治”和“国家垄断资本”的象征。
2025年,日本米荒肆虐,民怨沸腾,农协更强了,却离保护日本农业、农民和社会利益的初衷越来越远。
日本荒诞的现实,映照出西式民主国家光鲜外表下的真实。如果不进行模式上的根本改变,“日本米荒”之类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常见。
卢梭认为,理想的政治状态就不应该是票选政治,而是“主权在民”。
人民如何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国家决策如何体现人民意志,政治制度如何保障人民权利,才是不论东西方都要深刻研究的课题。
如何使政治力量、社会力量、资本力量实现一种有利于绝大多数人民的平衡,才应该是议会颁布政策的最终目的。
大米不应该成为黄金,人心才是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