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国际舞台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行程像场荒诞剧。7月24日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谈中欧建交50周年,说欧盟不寻求与中国“脱钩断链”;3天后就在华盛顿签下对美关税协议,接受15%的输美商品税率,还答应给美国投6000亿、买7500亿能源。
这急转弯看得人眼花缭乱——说好的“战略自主”呢?怎么刚离开中国,就一头扎进美国的“收割陷阱”里了?
要知道,这次访华时,中方可是明明白白提了三点主张:相互尊重、开放合作、多边主义。说白了就是告诉欧洲,咱们没矛盾,别被别人当枪使。
当时欧盟也点头称是,说欢迎中国企业去投资。可转头跟美国打交道,怎么就把“自主”俩字忘到脑后了?
这事儿得从美国的关税大棒说起。之前特朗普放话,8月1日起要对欧盟汽车、钢铁这些核心产业加征30%关税。
冯德莱恩、特朗普(资料图)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真这么干,德国汽车业就得裁十万人。欧盟一开始也硬气,说谈不拢就反制,8月7日就动手。结果呢?7月27日协议一签,欧盟自己先软了。
冯德莱恩说15%是“能拿到的最好结果”,可这“最好结果”里藏着多少坑?协议里写着,欧盟得给美国新增6000亿美元投资,比日本刚签的还多500亿;还得买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要知道欧洲现在本来就喊着能源贵,这一下更得把钱往美国送。最绝的是汽车领域,不光接受15%关税,还得认美国的工业标准,等于把欧洲市场大门给美国车企敞开了。
有人可能觉得,从30%降到15%,总归是赚了?但看看协议里的附加条件就懂了,这根本不是谈判,是美国拿着刀要钱。
欧洲议会有个叫朗格的高官说得直:这协议就是单方面让步,美国光是新增关税就已经赚了270亿美元,欧盟却要赔上本土就业和产业未来。
有测算说,就这一个协议,可能让欧洲经济多衰退0.5个百分点——要知道欧洲现在经济本来就快零增长了,这简直是往火坑里跳。
美国这“割韭菜”的套路其实早有预谋。先是用30%关税吓唬人,逼到最后再松口到15%,让欧洲觉得“捡了便宜”。
冯德莱恩(资料图)
但这15%只是开始,后面的招数更狠。比如军费,美国逼着北约国家把军费提到GDP的5%,德国每年得多掏2000亿欧元,法国1500亿,这钱最后还不是得拿去买美国武器?
还有乌克兰那边,美国自己停了援助,却让欧洲接着扛,等于欧洲既要出钱买美国武器,又要替美国承担风险。
更有意思的是,欧洲一边被美国这么折腾,一边对中国还挺“硬气”。跟风对中国电动车加征35.3%的关税,比给美国的15%高多了;光刻机这些高科技产品也限制出口,甚至还想让中国开放稀土。
可欧洲企业身体却很诚实——今年上半年中欧贸易额2.82万亿元,算下来每分钟就有1000多万的货在流动。德国车企一半左右的销量靠中国,荷兰阿斯麦的净利润飙升,也主要靠中国订单。
特朗普(资料图)
现在欧盟内部吵翻了天。冯德莱恩说这是“最佳结果”,但下面的人根本不认。西班牙外交大臣直接说“欧洲对华政策得自己定”,法国也一直想深化对华贸易。中国欧盟商会的调查显示,越来越多欧洲企业把业务转回中国,毕竟这里的供应链靠谱,市场也稳。
说到底,欧洲现在就卡在十字路口。跟着美国走,表面上好像暂时躲过了30%的关税,实际上是把自己变成了美国的“提款机”——钱被美国赚走,风险自己扛,产业还得被挤垮。
要是能真正跟中国好好合作,像希腊港口、法国卫星、匈牙利电池厂那些项目一样,反而能赚到实在的好处。
美国这波操作,其实不光坑欧洲,自己国内也没好到哪去。通用汽车二季度因为关税少赚了10亿,还撤回了年度预期;斯泰兰蒂斯集团上半年亏了27亿,关税就占了3.5亿。
最后这些成本还不是得美国消费者买单?德意志银行都算过了,大部分关税其实是美国人自己在掏腰包。
冯德莱恩这趟中国之行,本来能为欧洲找条出路,结果转头就被美国“拿捏”了。接下来就看欧洲能不能清醒点——是继续被美国牵着鼻子走,最后变成“经济殖民地”;还是拿出点魄力,跟真正的合作伙伴好好做生意。毕竟机会就摆在那儿,错过可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