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特朗普当选总统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矛盾就像火药桶一样时刻弥漫着紧张的气息。特朗普的贸易战可以说是雷厉风行,他毫不手软地将关税提高至145%。这种猛烈的举措引发了全球的关注,但每个国家的经济现在已经变得愈发紧密,因此关税的提升不单只是伤敌,还往往会反噬自己。即便是提高到三位数,这样的政策对双方而言的伤害都是巨大的。
最近,中美进行的第三轮经济会谈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就在谈判结果还未完全消化之际,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就急不可耐地再次挑起了风波。他威胁中国,如果不满足美国的要求,将有可能将关税再次推向三位数。尽管贝森特的威胁声势浩大,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在过去一年里早已证明,即便面对压力,中国并不会退缩。在中国展现出不畏威胁的态度后,特朗普被迫做出了让步,他开始淡化争议,称“进展顺利”。然而,贝森特的威胁背后其实有更深的原因,他的焦虑源自于持续多年的俄乌冲突。
贝森特的目标很明确,他要求中国停止从俄罗斯购买石油。因为,俄罗斯的石油不仅价格优惠,而且交易以人民币结算,这绕开了美国推行的美元制裁,对美国经济带来了实质性的损害。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的大规模采购让美国面临着失去重要财富的风险。从今年6月的数据显示,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石油几乎为零,这让美国的石油销售量降至近几年最低点,直接刺激了美国的神经。而油价的持续下跌更让美国倍感压力,因此他们对俄罗斯和伊朗的石油采取了强烈的制裁措施,显然,他们希望能迫使其他国家购买美国石油。然而,背后深层的原因,是美国内部对贸易谈判的焦虑,以及他们试图通过外部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
然而,贝森特的强硬威胁在外交层面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记者会上毫不退让,坚决表示这是中国的内政问题,美国无权插手。他的言辞铿锵有力,表明中国不会因为外部压力而屈服,强调了中国拥有自主发展战略的决心。面对中国的坚定态度,贝森特尽管继续坚持自己的立场,但也不得不反思,是否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再次发动一场关税战。特朗普在此时显得沉默了许多,尽管他曾经气吞万里如猛虎般威胁不让步,但此刻,他选择了悄然退缩,甚至在记者提问时只简单表示“进展顺利”,完全忽视了关税问题,仿佛一切从未发生过。
美国为何不敢与中国再次硬碰硬呢?除了中国强大的经济韧性外,背后更深的原因在于美国的资本主义本质。美国的政策制定往往受制于庞大的资本利益群体,这些资本家们希望避免继续亏损。因此,特朗普面临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间的博弈,更是内部利益集团的博弈。
然而,特朗普并未因此善罢甘休。虽然他在中美之间未能如愿展开更大的关税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放弃打击其他国家。接下来,美国将矛头指向了其他国家,特别是巴西和印度。对于巴西,特朗普以巴西增加不合理税收为由,对其出口美国的商品加征40%的关税。尽管巴西回应称这纯粹是政治操作,完全没有正当性,但美国的举动依然让巴西感到不悦。不过,美国和巴西之间的贸易关系本就较为有限,美国并非巴西的最大贸易伙伴,因此这次制裁的影响相对较小。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美国还对印度发动了同样的攻击。特朗普指责印度征收不合理的关税,于是对印度的商品加征了25%的关税。印度与美国的关系一直较为密切,它一直扮演着美国“忠实伙伴”的角色,支持美国的一些行动。但这次,美国的关税大棒却直接打在了印度身上。尽管印度面临这一挑战,依然以强硬的态度要求美国重新审视和谈判关税问题,表明自己并不轻易屈服。
如今,国际局势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无论是巴西,还是印度,已经不再是任凭美国摆布的“软柿子”。美国在这个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世界里,似乎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其他国家的反抗决心。尽管美国仍在挥舞关税的大棒,但这种做法的效果却大打折扣,反而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反制措施。美国的霸权主义做法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威慑力,新兴国家正在积极捍卫自己的利益,确保在全球贸易中保持平等和公正的地位。
最终,这种不断扩展的制裁行动无疑也会带来美国自身的反噬。在全球经济日益紧密的今天,单方面的压迫往往难以达成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损害美国自身的经济利益,最终演变成自食其果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