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年来在试图限制中国崛起方面,动作频频。关税战打得如火如荼,却并未给中国带来实质性的威胁,反而在不断对抗中显现出美国的困境,最终不得不延长休战期。就在这时,美军又在日本部署了F-35B战斗机。这一系列举动,表面看似是为了制衡中国,实际上,早已是老套路,意图就是不让中国有所改变。面对外部压力,中国始终坚持自主发展,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们的步伐从未停滞。 自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对华政策愈加强硬,其背后的战略目标也愈加明显。美国通过印太战略强化与周边国家的结盟,竭力维持其在全球的主导地位。早在2018年,美国就推出了印太战略框架,联合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意图围堵中国。这一策略不仅在经济领域上施压中国,更在军事上形成了对中国的围堵。2021年,美国进一步推进AUKUS安全合作框架,向澳大利亚提供核潜艇技术,明显剑指中国在南海的权益。

经济领域的对抗,从2018年起便没有停止过。美国先是对中国的钢铁和铝制品加征关税,之后又将目标扩大至包括科技产品等领域,企图遏制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与此同时,美国还通过限制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如芯片设备,来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此外,美方在亚洲地区的军事行动愈加频繁,联合演习和军事部署的次数不断增加。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不断接收美式装备,且共享军事技术,美国国会对此积极推动相关法案。

2024年,美国进一步强化了其印太战略,向台湾地区提供更多军事援助,并推动台湾地区与美国的所谓“关系法”执行,实际上是严重干涉中国的内政。在外交方面,美国也通过施压欧洲国家,试图让德国、法国等国减少对中国的投资,然而这些国家依旧保持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与此同时,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深与东南亚、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合作,从而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避免风险。

进入2025年,特朗普政府重新执政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又发生了变化。美国在贸易领域通过加征关税等手段,试图重塑贸易平衡,然而其战略的实施已经越来越暴露其短视。关税战自2018年便已打响,最初主要集中在钢铁和铝制品上,但随着战斗的深入,美国不断扩大关税范围,涉及了从电动汽车到太阳能板等多个领域,企图迫使中国让步。但中国也迅速采取了反制措施,对美国的农产品和飞机等加征关税。这场贸易战不仅增加了美国企业的成本,还严重影响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2024年5月,美国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加征100%关税,随后中国也进行了相应反击。进入2025年,随着摩擦升级,美国计划对中国商品征收145%的关税,而中国则准备采取125%的关税。然而,这一策略很快就出现了裂痕。在经过一轮紧张的谈判后,双方于日内瓦签署了联合声明,同意将关税分别降低至30%和10%。这一协议的签署标志着美国未能如愿通过关税战压制中国,反而自己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导致股市波动加剧。为了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白宫最终签署行政命令,延长了90天的贸易休战期。中国的出口依旧保持强劲增长,尽管与美国的贸易顺差有所调整,但中国经济展现出极强的韧性。 即便美国在经济领域遭遇挫败,其在军事上的行动却丝毫没有停歇。2025年3月8日,美军海军陆战队的F-35B战斗机从美国中亚利桑那州飞往日本岩国基地,加入驻日美军的空中力量。不到两个月后,另一支F-35B战斗机中队也加入了该基地。这些先进的战机增强了美军在第一岛链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的军事紧张。岩国基地不仅是海军陆战队的据点,还容纳了海军第五舰载机联队,为华盛顿号航母提供支援。美国空军在嘉手纳基地的F-35A战斗机轮换部署,形成了F-35全系列的覆盖能力。五角大楼计划将F-35A战斗机常驻三泽基地,并与日本自卫队一起进行联合行动。

美国虽然在经济上遭遇挫败,但其在军事上的威慑依然不断加码。而中国则始终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提升自身实力。这样的局面可能会激励中国加速技术突破,推动更多领域的进步。从长远来看,中美之间的分歧依然可以通过谈判来化解,这对于全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