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的一个在线问答平台上,突然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向美国做出让步,美国是否应该继续加征关税,直到中国屈服?这个问题一经提出,便迅速引发了对中美贸易摩擦深层次矛盾的讨论。
中美贸易冲突始于2018年。当年3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了针对中国的301调查报告,指责中国存在知识产权侵犯问题。随后,特朗普签署了备忘录,启动了关税计划。7月,美国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了25%的关税,随即中国做出了对等的反制。8月,美国再次对价值16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紧随其后作出回应。9月,美国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10%关税,并最终将税率提高到25%。中国则对6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征收了5-10%的关税。到2019年5月,美国进一步将2000亿美元商品的关税从10%提升至25%,中国在6月则加征了对600亿美元美国商品的关税。
中美双方进行了多轮谈判,其中上海进行了关键交换,双方达成了第一阶段协议。根据协议,美国部分关税被降至7.5%,而中国暂停了对美国商品的额外关税。然而,疫情的爆发影响了协议的执行进程。拜登上台后,美国保持了大部分关税,直到2024年,特朗普对电动车等产品加税至100%,9月再次加大关税。与此同时,中国也在12月禁止了镓、锗等稀土元素的出口。
2025年初,特朗普开始第二任期,他在2月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中国则对美国的煤炭和液化天然气采取了反制措施。紧接着,美国对全球钢铝加征25%的关税,并宣布对所有国家征收10%的对等关税,并对贸易赤字国家加征更高的税率。中国迅速回应,对美国进口的商品征收更高的关税。随后,特朗普做出了某些豁免决定,但中国也表示会考虑部分豁免。
5月的日内瓦谈判之后,双方达成了90天的关税暂缓协议,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降至30%,中国对美国的关税降至10%。尽管如此,双边关系并未缓和,后续的调整和延期依然频繁出现。美国政府仍然在实施新的对等关税,而中国则继续调整战略,避免过度依赖美国市场。
随着中美贸易战进入白热化阶段,特朗普不断通过社交平台威胁加税,甚至提到50%的税率。而中国则始终保持坚定立场,表示将采取必要的反制措施来捍卫自身利益。数据显示,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只占其总出口的16%,而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合作。与此同时,美国企业面临着裁员和消费者购买力下降的双重压力,国内的抗议声浪也在上升。
2025年2月,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10%的关税,随即中国对美国的煤炭和液化天然气加征15%的关税。此后,中国还对美国的部分农产品、肉类和乳制品加征10-15%的关税,并对美国光学纤维产品展开了反规避调查。4月,特朗普加大了关税幅度,调高到34%,中国随即做出回应,进一步提高对美商品的关税。
美国不断加关税,企图通过贸易手段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但结果却更多的是自损。经济数据显示,贸易战不仅没有减轻美国的贸易赤字,反而使美国的企业成本增加,导致通胀上升、民众购买力下降。相较之下,中国通过内循环政策和全球合作网络,减缓了外部冲击,并且“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贸易额持续增长,港口也因此变得更加繁忙。
尽管美国不断加征关税,中国并未屈服,且通过一系列的调整与应对,持续保持着强大的产业韧性。中国通过广泛的国际贸易合作抵御了外部压力,而美国却在失去重要消费市场的同时,面临着企业成本的剧增。例如,像亚马逊这样的大型企业不得不裁员以应对成本上升的压力。特朗普试图通过提高进口关税来刺激国内消费,然而这一举措并未奏效,因为美国消费者仍然需要购买这些商品,而美国企业的成本却因此大幅上升。
即便如此,中国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立场。在特朗普威胁将关税提高至50%时,网友们甚至调侃说,关税总额会超出100%,似乎是在逼迫中国退出市场。然而,美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但它并不是关税战的开创者,中国也不是第一次遭遇贸易攻击。历史上,许多国家曾因美国的强硬政策而遭受经济损失,但最终受损的往往是美国本身。如果特朗普继续加征关税,中国的损失将会相对较小,而美国则会遭遇更大的压力,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将引发民众的愤怒,社会矛盾也会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