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近日举办了一场极为隆重的授勋仪式,专门表彰其“海外作战部队”,特别是对阵亡人员的褒奖规格,远远高于俄乌双方的同类待遇。朝鲜军方还公布了一部分牺牲的战斗英雄名单,其中包括罗南石等11名个人英雄,以及由赵哲元排长率领的11人战斗小队。仔细分析他们的牺牲方式会发现,这些人几乎全部是在完成任务或为了不牵累战友、避免沦为俘虏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我牺牲。具体来看,为了完成任务而牺牲的有3人,为了保护战友而自我了断的有6人,宁死不降的则有2人。至于赵哲元的分队,则是在前沿阵地坚守,遭遇乌军多次围攻、后续部队又无法增援的情况下,连续顶住六次进攻,最终在全员负重伤的情况下呼叫炮火覆盖,并在诀别电报发出后全体自爆。

这些情况折射出朝军在进攻作战中遇到的困境与俄、乌两军几乎相同。冲击时,他们要面对雷区和无人机的威胁;抵达阵地后,还得逐一清除乌军的火力点。先头部队即使攻上去,后续部队可能会因火力封锁而无法跟进,从而导致前方人员陷入乌军的重围。在这种情况下,身负重伤的朝军士兵往往选择宁死不当俘虏,这也是乌军难以俘获朝军的原因之一。在整个战斗过程中,乌军仅仅俘获了3名朝军人员,而且全部是伤员,其中一人甚至没能活下来。至于逃兵或投降者,更是为零。如此顽强的战斗意志,即便放眼整个俄乌战场,也极为罕见,连俄军的空降部队、顿巴斯武装,甚至乌军的亚速营,都难以比肩。

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参战部队并非普通兵力,而是隶属第11军团的精锐轻步兵。这些士兵大多经过长期训练,单兵素质极强,尤其在近战中展现出极高的威慑力,这也迫使乌军不得不投入第6游骑兵团、第8特战团、第33突击营和第225突击营等部队与之对抗。此外,还有第17重型旅、第47机步旅、第80和第82空突旅等明星部队加入,使得朝军面对的几乎是乌军的一线精锐。这无疑加大了朝军作战的难度,但也凸显了其战斗力的含金量。

在战术层面,朝军早在参战前就对俄乌战场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针对乌军无人机的使用特点做出调整。他们在进攻中采用单兵间隔较大的队形,以减少无人机一次打击造成的大规模伤亡。同时,士兵被允许使用轻武器对无人机进行射击,由于其射击水平极高,确实击落了不少乌军无人机,令对方大为震惊。然而,实际作战中也暴露出矛盾——虽然朝军规定救援需谨慎,但战友倒下后,很多人仍忍不住前去施救,从而造成聚堆,反而成为无人机的集中打击目标。于是出现了部分士兵为避免连累他人而自我了断的惨烈场景,比如金学哲和李光恩,他们在生死关头选择用手榴弹或枪械自尽,以确保战友能够继续战斗。

这种情况揭示了理论与实战的巨大差别。虽然朝军的战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特化战术”,而非外界所认为的“落后打法”,但情感与现实往往让战斗发展偏离预案。在连续损失之后,朝军逐渐调整策略,不再过多救援伤员,而是直接发起突击,以血腥的方式突破乌军防线。在库州战役中,他们在31小时内拿下了一个乌军坚守的600余人村庄。尽管俄方的战报将其描述为“两小时歼敌三百”,但实际上这是一场持续一天多的艰苦鏖战。

这场战斗对三方都带来极大震动。俄方对朝鲜轻步兵的凶悍表现印象深刻;乌军则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朝军士兵自爆冲击、精准射击与顽强意志,防线最终被撕开。至于朝鲜自身,更是通过这次实战积累了宝贵的血的经验,迅速总结出新的战术体系,并开始在部队中推广。甚至连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局长布达诺夫也不得不承认,朝军确实“能打”,其经验将很快扩散到朝鲜更大规模的军队中。可以预见,这场战斗不仅在士气上对朝军产生了极大鼓舞,也将在未来的军队建设中留下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