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空中对峙在东海海域上演,让本就如履薄冰的日韩关系再添新愁,一场亚太空战对峙也险些爆发。
(韩空军C-130运输机因燃料问题,未通知日方就进入日本防空识别区)
1、韩军一个失误,触发日本“战斗模式”
据报道称,韩国空军一架C-130"大力神"运输机在执行训练任务途中,因燃料告急突然改变航向,未经通报就闯入了日本单方面划设的防空识别区。这一举动立即触发了日方的应急机制,多架战斗机紧急升空拦截,场面一度剑拔弩张。
令人玩味的是,事发一个月后,韩国国防部才对外公布处理结果:对情报作战部部长在内的10名相关人员追究责任,其中7人面临纪律处分。
这种"秋后算账"的做法,暴露出韩国军方在处理与日本军事关系时的谨小慎微。毕竟,在日韩关系微妙敏感的当下,任何军事摩擦都可能演变成外交风波。
(韩方对十名相关人员,进行处分或警告)
值得注意的是,这架运输机原本是要飞往关岛参加联合训练,却在途中因燃料问题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飞行员选择前往冲绳嘉手纳美军基地加油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出在沟通环节——既没有提前获得日方许可,也没有按照规范程序进行通报。这种操作上的疏漏,最终导致了一场本可避免的军事对峙。
2、韩国披露,指出关键性问题
韩国国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问题出在几个关键环节:首先是空域协调机制存在漏洞,其次是指挥链报告程序执行不到位。但最值得玩味的是双方在紧急信号使用上的认知差异。
当韩方飞行员发出"预防性降落"信号时,日方管制员竟然无法理解这个在国际航空界通用的术语。这暴露出日韩两军虽然都是美国盟友,却在基础通信协议上存在明显脱节。
(韩国调查发现事件源于,韩日双方“沟通失误”和空域协调问题)
更讽刺的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竟是日方要求韩方发出"紧急求救"(MAYDAY)信号——这意味着要将一个普通的预防性措施升级为紧急状况处理。
这种信号使用上的混乱,折射出日韩军事交流中的深层次问题。按理说,两国都是航空强国,又共同参与美国主导的军事合作体系,本应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但现实是,就连最基本的术语理解都存在障碍,这不得不让人质疑两国军方所谓的"合作"到底有多少实质性内容。
3、日韩关系,处于割裂状态
这次事件绝非简单的技术性失误,而是日韩之间长期存在的防空识别区争议的最新体现。日本单方面划定的防空识别区,将争议岛屿独岛(日本称竹岛)纳入其中,这本身就是对韩国主权的挑衅。韩国方面始终坚持不承认这一划分,认为这是日本单方面的主张。
(日方过度反应,升空多架战机消耗两国政治互信)
这次事件中的几个关键细节:韩军机进入的正是日方主张的识别区范围,这直接触及了双方最敏感的主权神经,日本战机紧急升空已经成为应对韩军机进入识别区的标准操作程序。
近年来类似事件已经发生多次,这种军事对峙的常态化趋势令人担忧,反映出两国在安全问题上的互信缺失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更值得深思的是,尽管中日韩外长会议刚刚强调"远亲不如近邻"的合作愿景,但现实却是日韩在安全领域的摩擦持续不断。这种"经济合作热、安全对抗冷"的割裂状态,凸显了两国关系的复杂性。历史认知、领土争端等结构性矛盾如果得不到解决,任何看似偶然的事件都可能演变成新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