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舒琳 王宇露
继7月突破35万亿元后,公募基金总规模在8月再度猛增近1.2万亿元,站上36.25万亿元的历史新高。数据背后,是投资者信心的显著修复,其中股票基金规模单月增长超6000亿元,股票型ETF成为吸金主力,贡献了大部分增量。不过,混合基金仍在应对赎回压力,反映出部分基民采取了“回本即卖”的操作策略。
在近一年A股持续上行的背景下,公募基金形成了“回报增,资金进,市场稳”的正向循环。机构预判,后续增量资金仍将持续入市,公募基金规模有望进一步攀升。
公募基金规模首次突破36万亿元
9月25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我国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6.25万亿元,再创新高。这是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今年以来第五次创下历史新高,也是公募基金规模首次突破36万亿元。
其中,截至8月底,封闭式基金规模3.72万亿元,开放式基金规模32.53万亿元。与7月底相比,8月公募基金规模合计增长近1.2万亿元。
具体来看,开放式基金中,股票基金规模5.55万亿元,较7月底的4.92万亿元增长逾6000亿元;混合基金4.16万亿元,较7月底的3.83万亿元增长逾3000亿元;QDII基金、货币基金规模均实现增长。唯有债券基金最新规模为7.21万亿元,较7月底的7.24万亿元出现小幅下降。
债基规模份额双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股票基金实现了份额、规模双增长,意味着在市场上涨、净值上升带来规模上涨的同时,基民也继续“加仓”。其中,股票基金的规模增长主要由ETF产品带来,主动权益基金的表现则相对不尽如人意。Wind数据显示,今年8月股票型ETF份额、规模分别增长了240.71亿份、3942.25亿元,贡献了大部分规模增量。
此外,8月混合基金虽然实现了规模增长,但份额却较7月下降,意味着仍有不少基民选择了“回本即卖”、落袋为安。
“近期市场上行,沪指连续突破关键点位。权益基金规模的增长,一方面来自权益基金净值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有增量资金在借道ETF等产品入市。”一位业内人士分析。
随着“股债跷跷板”效应增强,债市持续波动,8月多只债券型基金收益为负,债券基金规模、份额双双下降。不过,两类债券基金规模却逆势增长。Wind数据显示,8月份债券型ETF规模增长超480亿元,大部分规模增量由可转债ETF、30年国债ETF贡献。在权益投资行情向好背景下,可转债基金规模大幅增长,博时中证可转债及可交换债券ETF、海富通上证投资级可转债及可交换债券ETF规模合计增长了超210亿元。此外,鹏扬基金、博时基金旗下30年国债ETF规模合计增长超过100亿元。
基金管理机构数量方面,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4家,其中基金管理公司149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15家。
“长钱”持续入市
2024年9月底以来,公募基金规模出现快速增长。2024年9月底,公募基金规模首次突破32万亿元,达到32.07万亿元。2024年12月底,公募基金规模达32.83万亿元。2025年1月底,公募基金规模有所回落,2月底重回32万亿元之上。4月底,公募基金规模首次突破33万亿元。5月底,公募基金规模再度上升,达33.74万亿元。6月底,公募基金规模首次突破34万亿元。7月底,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35万亿元大关。
近一年以来,A股在全方位的政策支持、科技成长板块的崛起与流动性的持续改善下,迎来了新一轮上行周期。2025年以来,公募基金规模迭创纪录,权益类ETF规模不断提升,产品创新持续吸引“长钱”入市,形成“回报增、资金进、市场稳”正向循环。未来,市场有望迎来不同方面的增量资金。在市场的助力下,公募基金规模有望持续增长。
近期A股持续盘整,兴业基金认为,近期市场调整或为未来长期行情蓄力,而非上行趋势的结束。总体来看,9月以来宏观层面变化利好市场,同时,人工智能和科技行情也在持续发酵。当前,A股市场估值水平依旧合理,行业企业业绩复苏仍在起步阶段。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股有着较高景气度,而绝大部分传统行业企业仍处在筑底阶段。后续投资者可关注“反内卷”政策的执行力度,兴业基金预判,随着“反内卷”政策效果的逐渐显现,未来相关行业企业或迎来更加坚实的业绩复苏,市场有望从当前的科技主导行情扩展到全面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