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刚过半,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处境变得越来越艰难。
一方面,美国对印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过去美国愿意押注印度,把它视作长期的战略伙伴;但在俄乌冲突中,印度坚持不选边站,让美国劝和的希望彻底落空,美国对印度的战略耐心逐渐消失,如今更多是以“交易”思维来看待双边关系。
另一方面,中国在2020年边境冲突后,对印度不再保持克制,转而采取更强硬的压制方式。而印度的邻居巴基斯坦,也在不断深化与中国的军事合作。相比之下,印度的国防工业发展缓慢,武器装备更新滞后,难以跟上巴基斯坦的节奏。
曾经,印度凭借在大国间“左右逢源”,赢得了相当高的议价权;如今,却被中美夹击,同时还要面对中巴的战略联动,处境可谓被动。国际社会对印度崛起的信心明显下降,各大国也不再愿意长期投入,而是只看短期利益。印度的“地缘政治黄金期”,似乎正在远去。
其实,这并不是印度第一次经历这种起落。
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尼赫鲁政府依靠“不结盟”策略,在美苏冷战中谋求平衡。当时,美苏都认为印度潜力巨大,争相拉拢,印度也因此在国际上刷足存在感。但这种黄金期并未持续太久。1954年美巴结盟,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印度的平衡彻底被打破,第一次黄金期宣告结束。
真正让印度迎来高光时刻的,是21世纪的第二次黄金期。1998年核试验后,印度经济改革逐渐显效;美国则在2004年至2019年大力支持印度,把它视作牵制中国的重要力量。在此期间,印度不仅与美国签署了民用核能协议,还加入了“四方安全对话”和“上合组织”,外交收获颇丰。最关键的是,印度很懂得拿捏分寸:对西方有所倾斜,却始终没有彻底选边,从而保持了较高的外交灵活度。
然而,2020年成了分水岭。支撑黄金期的四大前提逐一瓦解:
- 国际环境变了:过去相对和平的环境已不复存在,全球危机频发,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大国更注重短期利益,没人再愿意等待印度慢慢成长。
- 美印互信下降:俄乌冲突中,印度坚持战略自主,不谴责俄罗斯,也不配合美国劝和。这让美国对印度的期待彻底落空,转而采取务实的交易逻辑。
- 外界信心动摇:印度在科技、制造业和军力上的进展都没有达到预期,西方原本期待的“印度红利”迟迟未能兑现,自然不再积极扶持。
- 合作基础破裂:2020年边境冲突后,中印关系恶化,美国也发现自己帮不上忙,对印度的能力产生怀疑。两边互相失望,关系的战略基础开始动摇。
这些问题叠加,形成了恶性循环:中国对印度加大压力,使印度对美国的议价能力下降;而美国愈加现实,则反过来增强了中国的底气。印度过去依赖的“拉一方制衡另一方”的外交手法,如今几乎失效。
那么,印度该如何走出困境?
新德里智库学者西达斯拉伊梅迪建议:放下幻想,回归现实。
- 首先要聚焦国内,补上短板。特别是国防工业亟需升级,否则在中巴的合作下,巴基斯坦装备更新越来越快,印度将越来越被动。
- 其次是经济和产业发展。制造业、科技产业不能再停留在空谈上,必须拿出实打实的成果,才能重获国际社会信任。
- 再者,外交思路也需要转型。从过去乐观追求“国际地位”,转为现实主义,尽量减少战略损失,优先在复杂环境中稳住自己。
印美关系已难以回到2004—2019年的巅峰;俄罗斯也在靠近中国和巴基斯坦。可以预见,未来十年,印度大概率要在相对困难的环境中挣扎。对印度而言,现在不是纠结“失去了多少”,而是必须接受现实,把重心放在国内建设。毕竟,地缘政治竞争的根本,始终是国家自身的实力。
如果印度不能尽快弥补短板,它未来面对的挑战,只会更加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