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关税战已经持续了六个月,而近日,美国密歇根州州长格雷琴·惠特默在加拿大发表的讲话,让特朗普面临了更大的尴尬局面。她揭示了一些令人震惊的“真相”,同时也暴露了这场关税战背后的深远影响。那么,美国州长到底说了什么?关税战究竟让谁受到了最大的代价?
特朗普发动关税战的初衷是通过给中国施加更大压力,同时促进美国本土制造业的发展,塑造“经济强国”的形象。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未按照预期进行。美国国内对关税政策的反对声音逐渐增多,甚至连以往很少公开反对总统的州长们,也纷纷站出来批评这一政策,指出其弊端。
10月1日,惠特默在加拿大发表的一番讲话更加让特朗普感到难堪。她表示,美国对加拿大的关税措施不仅“愚蠢”,还“对美国没有任何好处”。她特别提到,加拿大与美国经济紧密相连,特别是在汽车产业领域,任何形式的关税都会直接影响密歇根州的制造业和就业情况。更有意思的是,惠特默还指出,特朗普通过加征关税,让美国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市场,反而把市场机会交给了中国。
这番话揭示了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最大漏洞。美国原本希望通过施压盟友来共同制衡中国,但结果却是将加拿大推向了中国。作为美国最重要的邻国,加拿大的出口有超过四分之三依赖美国市场,但现在它正在寻求与印度和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合作。惠特默引用的数据指出,“十个加拿大人中,有六个不再信任美国”,这表明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互信关系正在迅速瓦解,这已经不仅仅是口头表态,而是贸易政策带来的实际后果。
更让特朗普尴尬的是,关税战的负面影响正逐步扩展到美国国内。密歇根州是美国制造业的重镇,该州长期依赖跨境供应链,但一旦贸易壁垒出现,当地产业受到了严重冲击。惠特默透露,在她的州,制造业已经失去了7500个工作岗位。此外,农业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她表示,密歇根州感受到的关税政策压力,比其他州来得更快、更重。特朗普以“保护美国工人”为口号发动的关税战,最终却最深刻地伤害了那些依赖全球化的美国工人。
与此同时,特朗普在国内外的言辞也出现了明显的矛盾。尽管他不断声称“中国受到的打击比美国更严重”,但他也通过各种渠道暗示,希望中国能够增加对美国的订单,以缓解谈判中的僵局。这种矛盾的立场让特朗普看起来摇摆不定,也削弱了外界对其政策的信任。
路透社的一组数据揭示了更为严峻的现实:美国对中国的牛肉出口额大幅下降,从原本每月超过1亿美元的稳定水平,骤降至几百万美元,损失接近4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需求并未减少,澳大利亚迅速填补了美国的空缺,牛肉出口额增长了3亿美元。这一现象说明,中国市场并未因美国的退出而受影响,反倒是美国被其他国家取代。
牛肉只是一个例子,美国大豆的情况更具代表性。中国曾是美国最大的大豆买家,几乎占据了美国出口的半壁江山。然而,关税战期间,中国选择从巴西等国进口大豆,导致美国农民损失惨重。尽管特朗普政府承诺发放补贴,但补贴的规模有限,执行迟缓,根本无法弥补农民的损失。许多农民开始质疑,特朗普的政策到底是保护他们,还是仅仅为了迎合选举中的政治需要。
事实证明,特朗普将关税战作为政治筹码,试图通过强硬手段向中国施压,然而最终却导致美国国内产业和国际盟友关系的全面受损。密歇根州州长的讲话集中体现了这一矛盾。她直言不讳地指出,60%的美国人认为关税政策“走得太远”,甚至四分之一的共和党人也表示反对。在美国政坛,州长公开批评总统的行为极为罕见,这足以表明问题的严重性。
半年多的时间已经证明,关税战并未让中国屈服,反而使美国面临了国内的经济困境和对外关系的破裂。农业、制造业、就业以及国际联盟关系,每一方面都遭遇了打击。尽管特朗普一再声称“美国赢了”,但州长们的数据和农民的困境却揭示了不同的现实。美国并非赢家,反而在多个领域陷入了被动。
总的来说,虽然中美之间的分歧依然存在,但贸易战已经证明了一个重要事实:中国市场足够庞大且具有韧性,不会因美国的封锁而失去活力。相反,美国若继续将关税当作武器,最终只能损害自身。对于特朗普而言,这才是真正让人难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