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10月10日,“媒体看法院”活动第三站走进江都法院宜陵法庭,聚焦道交纠纷一体化处理工作情况。
近年来,江都法院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联合公安、司法等部门在宜陵法庭打造道交纠纷一体化处理平台,不断完善道交案件办理制度机制,构筑起多方联动、数字赋能、快捷高效的一体化工作格局。今年1-8月,该院共受理道交案件788件,结案644件,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01
走进一扇门,办结所有事
近年来,江都法院牢固树立“小案事不少,小案不小办”的办案理念,在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专业化审判领域精耕细作。2024年6月1日起,江都法院创新解纷模式,将全区道交纠纷案件集中至地理位置适中、交通便利的宜陵法庭进行审理,为人民群众“宜”路护行。
江都法院党组成员、审委会专职委员仇兆敏介绍,近年来该院做强解纷力量,推动道交纠纷多元化解。立足道交纠纷案件特点,从事故认定、法律咨询、保险核损、人民调解等多点发力,凝聚解纷力量。积极构建一体化解纷机制,在宜陵法庭设立江都区道交纠纷一体化处理中心,由江都区司法局派驻1名人民调解员进行道交纠纷调解,各大保险公司轮流派员值班,道路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驻点办公,形成一体化解纷网络。
“如今,法院、公安交警等相关部门线下一体化办公、线上也可以一群通联,真正实现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办结所有事’。”江都公安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汤志坚告诉记者,“道交一体化”把原来分散在不同地点、不同环节的调解、理赔、诉讼等功能,整合到了一个平台上协同办理,通过法院驻交警队窗口建立起“事故处理 + 调解咨询”联动模式,形成了化解纠纷的强大合力。
为便利当事人,该院在道交纠纷一体化处理中心设立法律咨询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调解指导,为经济困难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包括协助办理手续、指派援助律师等。“我们还采取特殊经济帮扶。提供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服务,解决当事人没钱就医的燃眉之急,对符合条件的当事人,诉讼费用实施‘减、免、缓’。”仇兆敏说。
02
多元联动解纷,按下司法服务“快进键”
会上,江都法院宜陵法庭庭长周红介绍了几起典型案例。其中一起是法庭以“先行调解”优势打造解纷“快车道”的典型案例。
不久前,李某驾驶小型轿车与张某驾驶的人力自行车发生交通事故,致张某受伤后死亡。交警部门作出事故认定,认定李某、张某各负事故同等责任。李某的车辆有投保保险。事故发生后,张某的妻子、女儿对事故发生及事故认定均无异议,想通过保险公司直接进行调解,因张某父母去世多年,且与死者不在同一户口簿,张某的妻子、女儿不能提供张某父母的死亡证明,亦无法调取张某父母的死亡信息,致保险公司不能审核死者的法定继承人,便拒绝赔付。随后,张某的妻子、女儿诉至江都法院,要求李某和保险公司依法赔付。
江都法院第一时间启动先行调解机制。调解员经与各方耐心沟通,了解到成讼原因,立即前往多家派出所及社区走访调查,明确张某的父母去世多年,张某的法定继承人仅有两原告,再无其他继承人。最终促使保险公司一次性将款项赔付两原告,后两原告在收到赔付款后自愿撤回起诉。“太感谢法院的工作人员了,要不然真不知道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平复情绪后的张某家属感激的说道。
据介绍,江都法院依托道交一体化建设成果,组建“法官+法官助理+调解员”三位一体指导团队,充分发挥司法专业优势为调解工作“赋能充电”,将先行调解作为参与社会治理、压降诉讼增量、减轻群众诉累的关键举措,通过明确流程、简化程序、提升效率,为先行调解搭建起规范高效的运行框架。
江都区司法局副局长孙方静介绍,近年来,江都区司法局与江都法院、江都公安分局加强配合,打破单位之间的职能壁垒,将人民调解融入交通事故纠纷处理的全过程,不断提升“道路交通矛盾纠纷一体化中心”的探索与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江都法院还主动延伸审判职能,精准做实源头治理。针对道交案件审理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主动向相关单位提出建议,取得良好效果。对超标电动车在道交纠纷中占比逐年上升的情况,走访区电动车协会,就电动车购置交强险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建议;与区医保局联动配合,就道交案件中涉医保费用建立对接处理机制。
据悉,下一步,江都法院将积极探索推动道交一体化建设、专业法庭建设与“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相结合,助力营造合法有序的交通环境,以法治力量守护人民群众的“平安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