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关系再度紧张,核心集中在稀土领域。美国持续对中国施压,试图通过关税和出口管制来削弱中国的经济利益;中国则以强硬的反制来回应。在这场看不见的贸易博弈里,谁最终会笑到最后,仍然难以一口断定。
特朗普的姿态看似强硬却很复杂。他公开指责中国收紧稀土出口,希望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全面征收高达100%的关税,试图用高额关税来震慑中国。他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更多被解读为为了即将到来的选举而塑造“强人领导者”的形象,向选民和盟友展示自己会硬碰硬。
然而,美国似乎低估了中国在稀土及相关技术方面的不可替代性。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份额超过70%,这让任何想削弱中国稀土出口的举动都显得异常冒险。仅在美军武器系统所需的关键部件中,约有四分之三依赖中国提供的稀土材料,这一点也让单纯用关税来解决问题变得更复杂。
面对美国的持续施压,中国选择了主动出击。近日,商务部发布了一系列公告,明确把境外稀土物项纳入管制范围,并对稀土相关技术出口设立新规定和许可要求。这些举措是在回应美国的301调查,也是对外释放一个清晰信号:在这场博弈里,中国并不是任人宰割的对象。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管制并非一刀切,而是设有逐步过渡的安排。这一设计既给自己留出回旋余地,也给美国创造了谈判的空间。换言之,这是一种战略性威慑:既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链的稳定,也向国际舞台传递出更强硬的态度。
从国内外环境来看,特朗普之所以频繁喊出“关税100%”的口号,部分原因是为了政治需要。要知道他在9月前后的关税承诺多有起伏,执行力也常被人质疑。实际上,今年4月他也曾对中国商品大幅征税,但结果并未逼迫中国屈服,反而促成了两岸的对等反制。这些来回的波动,让很多分析人士怀疑美国政府是否真的具备长期坚持高额关税的能力,以及是否会因此引发国内经济的连锁风险。
放眼当前局势,短期之内似乎很难出现“赢家”。对美国来说,关税可能让中国制造的商品在美国市场价格走高,普通美国家庭的日常消费成本上升,同时也可能削弱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对中国而言,反制措施虽然保护了自身利益,却也会对美国的军工研发和新技术发展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全球技术格局。
总的来说,谁最终会胜出并不好定论。短期来看,双方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提升谈判筹码,但真正的决定性结果,仍要看未来的政策走向、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以及双方在谈判桌上所作出的具体让步与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