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 10 月 17 日接受福克斯电视台采访时罕见表示,对中国商品加征 100% 关税的计划 “不可持续” 且 “站不住脚”。
一、关税威胁的戏剧性反转
这一表态直接推翻了其 10 月 10 日 “从 11 月 1 日起实施全面关税” 的强硬声明。尽管他仍将责任归咎于中方 “强迫”,但市场迅速捕捉到美国国内的焦虑 —— 高盛报告显示,若全面关税落地,美国消费者将承担 55% 的成本,通胀率可能飙升至 3%。苹果、宝洁等企业已提前预警,称关税将导致电子产品和日用品价格大幅上涨。
这一转向的直接导火索是中国的反制措施。10 月 9 日,中国宣布对稀土及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并启动对高通的反垄断调查。短短 48 小时内,美国股市蒸发 2 万亿美元,稀土概念股暴跌 30%,军工板块因供应链风险出现恐慌性抛售。特朗普被迫在 10 日晚紧急改口,表示 “若中国撤销稀土新规,可能放弃关税计划”。
二、稀土博弈的战略深度
中国此次反制直击美国 “七寸”。根据美国国防部评估,其 78% 的武器系统依赖中国稀土,包括 F-35 战斗机(每架需 417 公斤稀土)、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每艘需 4173 公斤稀土)等核心装备。更严峻的是,美国唯一本土稀土矿芒廷帕斯的矿石仍需运往中国加工,其稀土分离技术落后中国至少 20 年。这种结构性依赖在新能源领域同样显著:美国 90% 的电动汽车电机磁体和 80% 的风电设备依赖中国供应。
中国的出口管制并非全面禁运,而是通过审批制建立 “缓冲机制”。根据 2025 年 4 月生效的《稀土管理条例》,七类中重稀土元素及高性能磁体需逐案申请许可
。这一策略既避免直接冲突,又通过不确定性迫使美国妥协。例如,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CLEPA)透露,其提交的数百份稀土出口申请中仅 25% 获批,多家工厂已被迫停产。
三、中美外交的微妙互动
特朗普提议的 “两周内与习近平在韩国会晤” 计划,目前尚未得到中方正式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措辞与此前 “与普京在布达佩斯会晤” 的表述如出一辙,但两次会晤均未进入实质筹备阶段。分析认为,特朗普试图通过 “峰会预期管理” 缓解国内压力,但其反复无常的谈判风格已引发中方警惕 —— 商务部明确表示,美方 “又打又拉” 的方式 “不是与中国打交道的正确之道”。
在美方内部,财政部与贸易代表办公室的立场出现裂痕。财长贝森特 10 月 17 日与中方通话时,提出以部分关税减免换取稀土供应稳定;而贸易代表格里尔仍坚持 “中国稀土管制是权力争夺” 的强硬论调。这种分裂折射出美国战略困境:既要维持对华施压的政治叙事,又需避免供应链断裂冲击实体经济。
四、全球格局的深层演变
美国贸易代表将中国稀土管制称为 “权力争夺”,本质上暴露了其对全球资源主导权的焦虑。中国通过《稀土管理条例》和技术出口管制(如 10 月 9 日新增的磁材制造技术限制)
,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规则。这种 “合规性反制” 既符合 WTO 规则,又通过个案审批嵌入战略考量,使美国难以通过国际仲裁施压。
与此同时,美国加速推进 “稀土去中国化” 进程:通过《国防生产法》投入数十亿美元扶持本土加工项目,与澳大利亚、东南亚建立 “买家俱乐部”,并资助无稀土电机技术研发。但专家指出,这些措施至少需要 5-10 年才能见效,短期内美国仍需依赖中国供应。
总之,特朗普的语气软化是中美战略博弈阶段性调整的缩影。中国通过精准反制迫使美国重新评估关税成本,而美国试图以 “峰会预期” 和内部妥协换取谈判空间。这场博弈的核心已超越经贸范畴,演变为全球产业链主导权与大国规则制定权的争夺。未来,双方能否在竞争中找到 “斗而不破” 的平衡点,将取决于美国能否放弃 “极限施压” 思维,以及中国能否在技术创新与供应链安全间实现动态平衡。
(2025年10月18日,作者:彼得堡的肥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