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高调宣布,印度总理莫迪已同意"将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尽管需要时间过渡。随即他又话锋一转,宣称中国也必须这么做。同日,美财政部长紧随其后对华加征500%关税的威胁,更将这场能源博弈推向白热化阶段。
事实上,美印之间的能源角力已持续数月。今年8月27日,美国对印度输美产品加征50%关税正式生效,使总关税达到50%,此举明显意在施压印度配合"能源去俄罗斯化"战略。但最新数据显示,印度对俄能源依赖依然显著。据《印度时报》10月16日报道,9月份俄罗斯仍是印度最大原油供应国,占比达34%。4-9月期间,印度日均进口175万桶俄原油,占总进口量的36%,虽较去年同期的40%有所下降,但体量依然可观。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在减少俄油进口的同时,确实增加了对美国原油的采购。同期数据显示,印度对美原油进口同比增长6.8%,达到21.3万桶/日,占进口总量的4.3%。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折射出莫迪政府既想维系与俄传统能源合作,又不得不对美国压力做出妥协的两难处境。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16日表示,全球对俄能源需求依旧旺盛,暗示不担心印度完全转向。而印度外交部一方面强调"能源供应安全与价格稳定"的双重目标,提及与美国深化能源合作的长期意愿;另一方面也没有否认两国领导人曾进行相关通话,明显是想继续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此番动作实为"一石三鸟"之计。其一,在2026年中期选举前强化对俄强硬形象。最新民调显示,62%美国人支持扩大制裁范围,这为特朗普提供了政治操作空间。其二,解决美国石油产业的实际困境。自2019年成为最大产油国后,美国石油出口持续增长,但近期全球需求下滑导致库存积压,亟需印度这个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费国接盘。其三,为后续对华极限施压做铺垫,形成"合纵连横"之势。
实际上,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美国就已经开启加征关税的行动,但此轮规模与幅度堪称空前。其战略意图至少包含三个层面:通过加征关税,抬高进口商品价格保护本土产业,推动美国空心化的产业实现复兴;制造贸易动荡引发资本恐慌,促使各国投资将美国视为避风港,大量涌入美国投资,以此缓解美国债务压力,稳固美元的国际地位;为关联资本和家族创造套利空间。这种政策组合拳既服务于产业复兴,又着眼于金融博弈,更暗含利益输送,充分体现了特朗普式经济政策的复杂性。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新一轮关税战非但未能提振美国经济,反而引发全球市场恐慌。美元资产遭遇抛售,美股多次暴跌,华尔街哀鸿遍野,民众叫苦不迭。更令白宫尴尬的是,各国并没有如特朗普预期的那样拜倒臣服,反而加速推进"去美元化"进程。世界不再惧怕美国,甚至开始意识到,联合起来以后,没有美国也可以过得很好。现在,唯一不能确定的是,在特朗普反复无常关税政策中,美国国内提前布局做空和操纵相关交易的利益集团赚到了多少。
针对特朗普挑起的贸易战和关税战,中国早就给出了明确的立场:谈,大门敞开,但对话必须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以平等方式进行。打,中方也将奉陪到底,施压,威胁和讹诈,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确方式。其实,美国对中国还是不了解,我们愿意展现协商姿态,但并不代表软弱可欺。中方已经多次强调,中国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展正常的经贸能源合作,正当合法。我们坚决反对美方滥施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如果中方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中方必将坚决反制,坚定维护自身的主权发展和安全利益。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能源战争中,各方的战略底牌逐渐清晰:美国试图通过霸权重构能源秩序,俄罗斯则以"向东转"化解西方围堵,印度在战略自主与经济利益间摇摆,中国则凭借全产业链优势构建抗压体系。其实,美国越是依赖关税、制裁等强制性手段,越是暴露华府的黔驴技穷。
传统上,美国只需动用金融制裁就能令多数国家就范。但如今,中俄印等大国都展现出更强的战略定力与政策灵活性。印度虽在战术上做出调整,却始终拒绝完全切断俄油供应;中国更是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这种变化预示着单极霸权时代的终结,以及多极化世界秩序的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