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磋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正式启动,但美方在一开始就采取了强硬姿态,似乎为提高关税做准备。
10月25日,央视新闻报道,中美经贸团队在吉隆坡展开谈判。中方代表有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和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部长李成钢,美方代表则是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这场谈判关系到未来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向,中方已经表现出充分诚意,为双方谈判创造条件。

然而,美方一上来就显示出施压意图。就在双方刚坐上谈判桌时,格里尔立即要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启动对中国履行2020年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情况的调查。他表示,这一举措是为了显示特朗普政府坚持要求中国履行承诺的决心,保护美国农民、工人和创新者的利益,推动中美贸易更加互惠。

美方此举显然是在“临阵施压”,希望迫使中方让步。事实上,美方过去在每次谈判前都会对中方施加各种压力和制裁,但中方从未因此让步。长期以来,特朗普政府似乎一直受一种“傲气”驱动。这种傲气不是中国文化中的坚韧,而更像英国作家奥斯汀所说的“傲慢与偏见”,即不甘示弱、不愿承认失败。
特朗普政府在多次公开场合都体现出这种心态,比如他曾批评拜登健康不如自己、称奥巴马和平贡献不及自己,甚至白宫官网曾打出“特朗普50天赢50次”的标语。在中美贸易谈判中,这种心态同样存在。他一直向支持者宣传美国在贸易战中占据上风,但现实是,美国农民的农产品销路受阻,英伟达芯片也被中国市场拒之门外。

特朗普家族与普通民众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小儿子巴伦在特朗普宣布对华加征100%关税后,美股波动中仅用两小时就赚了两亿美元,而普通美国人则承受政策带来的实际损失。格里尔此次在谈判前的行动,也是在为特朗普收集对华加税的法律依据。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声明称,这项调查旨在评估中国是否未履约对美国贸易造成的影响,并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措施。这与之前针对中国船舶的301调查类似,是对中美自2020年以来贸易往来的全面审查,为特朗普可能进一步加征关税提供法律支持。

由此可见,特朗普在中美贸易谈判中既打又谈,其心中已有打算,一边施压一边拖延时间。中方和国际社会都希望美方能放下极限施压的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坐下来认真谈判,才能为中美找到合作出路。否则,最终只会是双方争斗,两败俱伤,而第三方渔翁得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