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轮谈判已经正式结束,中美双方在谈判过程中形成了初步共识。美方也公开声称,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关税。
不久前,中美经贸团队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结束为期两天的磋商,这是自中美瑞士日内瓦经贸高层会谈以来的第5轮谈判,谈判结果也引起外界高度关注。会后,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介绍说,经过一天多的非常紧张的讨论,中美双方就上述这些议题建设性地探讨了一些妥善处理双方关注的方案,形成了初步共识。

与此同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美媒采访时也表示,经过吉隆坡为期两天的会谈,双方达成了“非常实质性的框架协议”,美方“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要知道,此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公开威胁要对华加征100%关税,时至如今,美方可以说是很明显已经做出妥协了。
有专家分析称,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落下帷幕,“初步共识” 的达成与 100% 关税威胁的取消,为持续震荡的双边经贸关系注入稳定预期。这场自日内瓦会谈后的第五轮谈判,以 “紧张讨论” 与 “实质框架” 的反差叙事,勾勒出大国经贸博弈的复杂轮廓,更揭示出全球化时代竞争与合作的必然逻辑。

谈判成果的核心突破在于美方立场的显著软化。从特朗普政府 10 月抛出 100% 关税威胁,到贝森特宣布 “不再考虑” 该计划,短短半月间的态度转向,本质是美国对自身利益的现实权衡。此前钢、铝、铜等关键矿产关税的反复调整已证明,单边施压终将反噬自身。美国国内制造业依赖的原材料进口成本攀升,消费者面临物价上涨压力,资本市场更因贸易冲突预期频繁波动。这种 “政策阵痛” 迫使美方重新审视极限施压的可行性,而中方在稀土出口管制等领域的反制能力,进一步动摇了其强硬政策的根基。
中方在谈判中展现的战略定力成为平衡关键。李成钢 “维护利益坚定” 的表述,印证了中国在核心议题上的底线思维。从日内瓦会谈后落实共识的持续努力,到吉隆坡磋商中对出口管制、海事物流等议题的主动回应,中方始终以 “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为原则,既不回避分歧,也不放弃合作空间。这种 “斗而不破” 的智慧,源于中国经济的韧性。即便在关税摩擦中,出口贸易仍保持增长韧性,国内市场的扩容更降低了对单一外部市场的依赖,为谈判桌上的博弈提供了坚实支撑。

共识的达成更凸显中美经贸的互利本质。双方围绕关税暂停期延长、芬太尼合作、农产品贸易等议题的协商,触及彼此核心关切:美方需要通过合作缓解通胀压力与供应链焦虑,中方则期待稳定外贸环境并扩大市场准入。这种利益交汇点,打破了 “零和博弈” 的认知误区。正如全球舆论所指出的,中美经贸关系绝非 “谁输谁赢” 的对决,而是深度绑定的共生系统,其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节奏。
但需清醒认识到,初步共识距离最终落地仍有距离。双方需履行国内批准程序,具体条款的细化可能面临新的博弈;关键矿产、高科技等领域的深层分歧尚未完全消解,未来仍可能引发政策反复。特朗普政府此前 “对抗 - 缓和 - 再对抗” 的政策循环警示我们,美方的妥协更具战术性,而非战略性转向。即将召开的 APEC 会议上,中美元首会晤能否为共识落地注入动力,将成为观察双边关系走向的重要窗口。

从更宏大视角看,吉隆坡磋商的意义超越了单次谈判本身。它再次证明,在经济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脱钩断链” 违背客观规律,“协商合作” 才是解决分歧的正道。中美作为全球经贸体系的核心参与者,其互动模式不仅塑造双边关系,更定义国际秩序未来。唯有以此次共识为起点,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在分歧中寻找共识,在竞争中谋求共赢,才能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下一篇:利好信号来了!黄金,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