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中美在吉隆坡进行了第五轮经贸谈判。经过一整天的讨论后,双方的态度差异仍然非常明显。美国官员表示,这次会谈“具有建设性”,然而特朗普在前往机场的途中却发出了强硬的言辞,威胁称如果中国不做出妥协,他将加征157%的关税。他解释道,双方必须各自做出让步,而具体的要求包括:中国要增加购买美国的大豆,严控芬太尼的流通,并放宽对稀土出口的限制。

中国代表团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始终保持沉默,没有发表任何声明,这与以往每次谈判的态度一致。美国财长贝森特透露,在8月28日华盛顿的谈判中,中国副部长李成钢突然现身,并发表了一些激烈的言论,令贝森特当场愤怒。贝森特在10月15日公开了这一事件,明显是想借此证明中方在谈判中的不遵守规则。

根据彭博社10月22日的数据显示,虽然贸易战已经持续了半年,但中国每天仍然向美国出口价值10亿美元的商品,9月的出口量相比8月还出现了增长。这表明,美国的关税威胁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美国媒体也承认,中国掌握着医药供应链这张王牌,在关键时刻能够对美国形成压力。
特朗普在10月17日的采访中坦言,中国只认硬实力。但他的关税政策已经逐渐失去效果,现在只能靠虚张声势来施压。中国的专家私下表示,中国遵循“打人不打脸”的传统哲学,因此不愿把所有的牌一次性亮出来,保持一定的后手才能在谈判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10月26日,中国代表团继续参加吉隆坡的谈判,但没有人知道这轮谈判究竟能走多远。美方寄希望于特朗普的关税威胁能够奏效,但现实是他们的筹码越来越少。中国虽然没有公开反击,但掌握供应链的这一底牌,足以让美国在谈判中保持谨慎。
彭博社10月24日的文章提到,中国在高端医药材料供应链上的控制权,每年为美国医疗系统节省了巨额成本。这一关键领域的影响力,甚至比稀土资源更能左右谈判的平衡。目前的局势看来,谁先耗不起,可能是美国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