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近日美国《军事观察》却扔出了一颗不小的“炸弹”——称中国的歼-20隐身战斗机的总产量可能已经突破了1000架,这一数字听起来更像是一场天方夜谭,但当我们翻开了近年来亚太的军力布局图却发现了这样一道惊人的逻辑:日本一口气将F-35的采购量拉到了147架,韩国的F-35也已一一列装,美军在近年来关岛和冲绳的隐身战机的部署密度也都在不断的加码,面对一层层的包围,中国的空军也只能选择了最为简单的直接的对抗之路:用自己庞大的机群的规模去对抗美军的规模,用五代机的“机群堆”来堆出制空的主动权。

如今,歼-20的产能早已不再被视为一个秘密的存在,甚至都逐渐成为了军方的“敲锣打鼓”宣传的“明星”,基于成飞工厂的生产线逐渐开足马力,最新的卫星影像也给出了这一实力的最直接的体现:车间的四轮大机床的日夜不停的咔咔作响,曾经的“每月数架”也就随之变成了“三天一架”的“量产”节奏。
基于2025年长春航展的落幕,近日外媒曝光了该会的部分亮相机型中的一架歼-20,其编队号为CB10300,也就意味着该机将会被军迷们一一解读为第10批次的第300架的实机。
但看目前的发展速度,实现到2030年“千架”这一目标也未必遥不可及。 不由得让人对其所隐匿的进步的深度产生了深深的瞠目结舌的感慨。早期型号依赖俄罗斯AL-31F发动机,如今涡扇-10C已成标配,更先进的涡扇-15完成测试,让超音速巡航从概念变成日常。

双座版歼-20S更颠覆空战模式,它能同时指挥6架隐身无人机蜂群,演习中创下“击落17架敌机而自身零损伤”的记录。这种“空中指挥所”的角色,让美军退役飞行员感叹“绝望感能摧毁任何人的心理防线”。
但千架预言也遭遇冷水,军事专家金灿荣公开质疑:一架歼-20造价8.5亿人民币,1000架就是8500亿,相当于越南全年GDP。
军费蛋糕还要分给海军航母、火箭军导弹,全砸给五代机是否划算?更关键的是,六代机已经露出獠牙——成飞歼-36、沈飞歼-50两款原型机同日试飞,无尾布局和AI自主空战系统,分明是瞄准下一代战场。
中国航空工业的策略其实是“两头下注”。歼-20稳住当下,六代机抢占未来。美国NGAD项目因成本失控暂停,海军F/A-XX预算遭砍90%,欧洲“暴风”战机拖到2035年首飞。

而中国用“南六代”“北六代”双线并进,风洞测试和超音速巡航技术甚至反超美国,没人怀疑中国造飞机的决心,歼-6当年产量超5000架,如今工业实力翻了几十倍,涡扇-15发动机年产突破200台,脉动生产线24小时运转,千架歼-20的蓝图背后,是一个超级大国的工业筋骨。
未来十年,西太平洋的天空将是五代机与六代机的交接舞台。歼-20用数量填平代差,歼-36用技术重新洗牌。当美媒纠结“中国威胁论”时,成飞和沈飞的工厂流水线,早已写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