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26日,志愿军40军358团成功夺取了梅靓里东山和马踏里西山两个高地。但这场胜利并没有让战士们欢呼雀跃。大家都明白,按照陆战一师的作风,他们很快就会发起反攻。而且,这两个高地上的工事在之前的战斗中大部分已经被摧毁,所以这时战士们正在加紧修筑新的防御工事,做好应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准备。
陆战一师的防御工事大多在志愿军的进攻下被摧毁
正如志愿军预料的那样,陆战一师正在快速调集兵力准备反击。他们出动了陆战五团的三个营(少了两个连),并从陆战七团调来一个营,总共四个营的兵力参与进攻。此外,陆战一师还派出了三个炮兵营和一个坦克营,在后方提供火力支援。
陆战一师的作战计划很清晰:通过侦察,他们得知,两个高地上只有358团的两个排在驻守。美军的进攻只能以连级单位展开,首先由飞机和火炮猛轰志愿军的阵地,然后步兵再进行进攻。这个作战方案并不复杂,但陆战一师做得很详细,列出了两个关键节点。
面容稚嫩的志愿军战士,手里拿着缴获的巴祖卡
第一个节点距离志愿军阵地大约200到300米,这是美军进攻的第一个阻力点。志愿军会用重机枪和迫击炮进行拦截,而美军则用火炮和坦克炮进行直接瞄准射击,试图摧毁志愿军的火力点。第二个节点距离阵地约40米,这里会有志愿军的轻武器射击和大量手榴弹掩护。

如果美军能突破这一波防线,他们就有可能冲进志愿军的战壕。因为美军在兵力上占优势,哪怕是近战,也可能取得胜利。

早晨5点,随着美军战机的到来,两个高地上空展开了激烈的轰炸,紧接着火炮的覆盖也一直没有停歇。短短两个小时内,三个炮兵营就发射了数千发炮弹。炮火停止后,陆战队员们立即开始向前推进。
然而,志愿军的火力早已不再是两年前初次参战时那么弱小。没多久,美军发现志愿军的炮火也开始反击,尤其是大口径火炮和迫击炮的打击让他们的进攻受阻,甚至连第一个阻力点都未能突破。

经过长达6小时的激战,到上午11点,陆战五团的三个连损失惨重,伤亡超过一半,未能突破到山脚。于是,美军决定增加一个坦克营,让两个坦克营冒着炮火推进,同时陆战七团的三个连也冒着炮火发起猛攻。
此时志愿军阵地上伤亡惨重,由于时间紧迫,修筑防御工事的工作进展缓慢,许多战士在美军的猛烈炮火中英勇牺牲。此时,指挥马踏里西山的只有一名班长。

战后清理战场时,发现许多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仍紧紧握着手榴弹
经过近10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傍晚时分,美军终于占领了西山阵地的一角。阵地上几乎没有完好无损的工事,双方只能趴在弹坑里,用轻武器互相射击。这场零星的交火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的拂晓。

天一亮,美军的飞机再次出击,投下重磅炸弹,把志愿军夜间抢修的工事炸得粉碎。刚刚补充上来的两个排也遭遇了重大伤亡。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炮兵观察员于成志始终坚守岗位,实时报告美军的方位和人数,呼叫炮火进行精准打击。美军曾两度占领西山主峰,但都被志愿军的炮火消灭。
电影《英雄儿女》中所描绘的美军
战斗进行到最为危急的时刻,阵地上仅剩下于成志一名战士。他在向指挥部汇报时说道:“现在只有我一个人,我就算牺牲,也绝不后退,向我开炮。”此后几天,美军未能再取得明显进展。虽然阵地一度易手,但最终依然掌握在志愿军手中。
最关键的是,在兵力明显劣势的情况下,志愿军的炮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战后统计显示,在长达5天的防御战中,志愿军伤亡了200多名战士,而美军却损失了超过1700人。志愿军初次尝到了“大炮兵主义”的甜头。
炮兵观察员于成志,堪比王成式的英雄人物

4个月后,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我军认真总结了马踏里之战中炮兵使用的经验,并在后来的战斗中积极推广这一战术。31年后的老山松毛岭之战,我军仅用一个步兵团防守,五个炮兵团支援,便在一天内歼灭了近4000名敌军。今天,我军的陆军支援火力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当年志愿军在装备劣势下敢于亮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