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中国把冠军让出去,就怕中国一旦开启产能模式啊!现在总算理解,为什么有人把我国形容成工业克苏鲁。在长春航展上,中国空军展出的一件看似普通却极具震撼力的武器——一门60毫米口径的钛合金迫击炮,让人大开眼界。它到底离谱到什么程度?又是如何把高端装备做成白菜价的?今天就从横空问世的PBP201型钛合金迫击炮说起。

钛合金在军事装备里一直是高端材料,往往只用于战斗机、航空发动机等尖端技术领域。美国当初正是利用在钛合金方面的技术优势,造出了能够突破超音速热障的SR-71黑鸟战略侦察机。而前苏联为了对抗这架侦察机,却因缺乏钛合金技术,只能靠堆不锈钢的方式打造米格25高空高速截击机,最终因重量过大饱受嘲笑。而如今,我国军工却大胆把这种贵族材料用在迫击炮上,简直豪横到让人目瞪口呆。

钛合金之所以稀贵,是因为它只有钢材60%的密度,却能达到高强度钢的强度,还具备出色的抗腐蚀和抗疲劳性能。没有强大的工业体系,根本无法实现钛的大规模生产。目前全球只有中、美、日、俄掌握完整的钛工业体系,而能真正做到大规模低成本应用的,就只有中国。依托庞大的航空航天与医疗产业需求,我国的钛合金成本持续降低。如今民用钛材产能趋于饱和,与军工需求结合后,这门迫击炮的制造成本也随之下降。但把钛合金用在这么基础的火力支援武器上,怎么看都有种过度豪气的感觉。

然而,这种豪气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性能提升。PBP201迫击炮从炮身、炮架到座钣全部采用钛合金,提把则使用复合材料,使整炮重量仅8.5公斤,比传统钢制迫击炮轻了至少一半。士兵们再也不用在多带弹药或多带武器之间挣扎。作为对比,国产PP93迫击炮重达22.4公斤,美军最新M224A1也有16公斤,基本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单兵携行。

而现在,这门迫击炮轻到连女兵都能轻松奔跑携带。但减重只是其优势之一。由于钛合金拥有更高的弹性模量和伸缩性能,炮管寿命更长、密闭性更好,非常适合搭配智能化弹药使用。轻量化也没有牺牲它的射程,最大射程依旧能超过5公里。同时,它还配备了现代化的双用火控系统,大幅提升作战效率。

左侧是能够实时计算射击数据的全息衍射光学瞄准镜,右侧则是火控计算机,可进行激光测距、导航定位与弹道计算。有了这些装备,炮手从完成瞄准到发射第一发炮弹,只需几十秒,响应速度远超传统迫击炮。解放军以往对单兵火力不足的担忧,也因此得到极大缓解。

不过,更让人震撼的是它的精准打击能力。PBP201竟然能发射60毫米的卫星制导炮弹,这是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小的制导弹药,圆概率误差只有1至2米。此外,它还兼容PGK修正引信,可以利用北斗导航让普通炮弹具备近似精确制导的效果,成本却低得惊人。这种白菜价精准打击的背后,是我军高度数字化、信息化的军工体系。

在实际战场上,炮组甚至可以通过数字电台接收无人机或反炮兵雷达的数据,实现发现即打击。例如,无人机发现敌方狙击手的位置后,坐标能实时传输到火控系统,十几秒后,一枚制导炮弹就会毫不误差地命中目标。这样的战法,这样的能力,你说是不是离谱?

传统迫击炮用于面积压制,而这款迫击炮已完全进化成精准点穴的智能打击武器。如果《亮剑》里的李云龙拥有这样一门炮,恐怕真敢拉着一个团去打太原。对如今的我军而言,尤其是需要深入敌后的空降兵部队,如果班排级作战单元能配备两门这种随手拎走的智能火力系统,山地攻坚或城市作战中那些隐藏在工事、楼宇的敌军将难有生存空间。 这种武器的出现,恐怕连美军都要羡慕。虽然美军M224功能类似,但在性能上却被远远甩在身后。未来,这类创新很可能继续向更多领域延伸,让我军的作战能力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