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零点零分,朝阳区北五环外环辅路上清桥东侧,一声沉闷的钝响划破夜空,电动自行车横倒在地,头盔滚落一旁,大滩鲜血蔓延在冰冷路面——冯某的归家路,永远停在了这一刻。
事情的开端,始于一场同事间的聚餐。11月10日晚8点,冯某与三位同事齐聚饭馆,四人共饮两瓶半白酒,冯某更是额外点了一瓶啤酒混饮,近三小时的推杯换盏,早已让他醉态尽显。散场时,同事们察觉他状态不对,多次劝说打车回家,可固执的冯某始终觉得“骑电动自行车没事”,执意要自行返程。即便同事想送他,也被他以对方同样饮酒为由拒绝,最终趁着同事交接送他的空隙,冯某独自启动电动自行车,晃晃悠悠驶上了归途。

过量的酒精,让他视线模糊、手脚失控,平衡感彻底丧失,5.3公里的路段内,接连失控摔倒6次。11点18分,他在无人无车的北苑路段突然倒地,扶起车后,掉头时又撞上隔离带再次摔倒,紧接着第三次倒地;23点26分,行驶到北苑桥西北角的冯某再次平地倒车;在仰山桥下等待红灯时,头盔、手机频繁掉落,手部控制能力大幅减弱,滞留许久才勉强前行;林萃桥下,他又一次原地倒车,这已是第五次摔倒。可每一次踉跄爬起,冯某都抱着“再骑一段就到家”的侥幸,忽视了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无视了酒精带来的失控状态。

最终,11月11日零点零分,在上清桥东侧,冯某驾车撞上路缘石,第六次摔倒,这一次,他再也没能起身。这一摔,导致冯某肋骨、锁骨骨折。更令人惋惜的是,他虽佩戴了同事交给他的头盔,却未系好系带,倒地时头盔脱落,没能发挥丝毫防护作用,原本能减少伤害的安全装备,成了摆设,头部遭受重创,终因抢救无效身亡。经抽血式酒精检测,冯某体内每百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高达269毫克,是醉驾标准3倍多。

事故现场
回顾整起悲剧,冯某本有无数次改写结局的机会:若听同事劝说,放弃骑车选择安全返程方式;若第一次摔倒后坚定返回休息,不再逞强前行;若每一次失控倒地后能及时止损,联系亲友接送,这场灾难都不会发生。可一次次侥幸心理,一次次盲目自信,终究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很多人总觉得“非机动车速度慢,喝点酒骑没事”,但法律早已明确规定,驾驶人体内每百毫升血液酒精含量达80毫克及以上即为醉酒驾驶,这一标准同样适用于非机动车。酒精会直接破坏神经中枢功能,让骑行者平衡失调、反应变慢、判断失误,而两轮车本身缺乏车身防护,一旦失控摔倒,头部、躯干等关键部位极易受损,轻则重伤,重则丧命,速度慢从来不等于安全。

如今,北京交管部门已将电动自行车、自行车骑行人纳入酒驾筛查范围,饮酒骑行将被批评教育,醉酒骑行将面临50元罚款。临近年底,聚会聚餐增多,酒局尽兴之余,千万别忽视安全底线。同饮者的一句劝阻,或许能挽救一条生命;自身的一次听劝,或许能守住一个家庭。
转自:BRTV新闻(记者:宋晨 闫博)
来源:北京新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