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王政辉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技术,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与手段,还为教学评价的科学化、精准化奠定了技术基础。基于此,如何顺势而为,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教育评价改革的实际效能,已成为高职教育领域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议题。传统的高职教学评价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查和考试结果的关注,而对学生在实践操作、问题解决、团队协作等关键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缺乏持续有效的关注与衡量。针对这一不足,本文将系统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如何赋能高职教学评价体系的全方位改革,以寻求破解传统评价困境的有效方法,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变革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高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现存问题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评价中的应用逐步深入,一些结构性问题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评价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匹配度不高。许多评价活动的内容设计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查,如机械制造专业的评价仍是考查学生对原理和公式的记忆,对其在实际操作中识读图纸、制定工艺路线、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则缺乏有效评估。
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多样性有待提升。不少高职院校在引入在线测试、虚拟仿真实训等新技术时,未能很好地与传统评价方式有机结合,有的过于依赖技术手段,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表现的专业判断;有的则只是将传统纸笔考试简单“搬移”到线上平台,未能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开展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评价数据的整合与应用机制不健全,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实训操作数据、企业实习数据等相互隔离,难以形成全面的学生能力画像,数据在教学改进、学生学习策略调整方面的作用未发挥出来。
高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实践路径
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是推进高职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基础。理论学习维度,教师应依托在线学习平台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通过学生在讨论区的发言频次和质量评估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深度。同时,教师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识别学生在特定知识点上的学习困难,并且可据此来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在实践技能维度,发挥虚拟现实实训系统、物联网设备的功能,详细记录学生在模拟工作环境中的每一个操作步骤。以护理专业的虚拟实训和机械加工实训为例,在护理专业的虚拟实训中,虚拟现实实训系统可以准确记录学生进行静脉穿刺的角度、深度数据;在机械加工实训中,物联网传感器可以监测学生对设备的使用情况。教师可基于这些数据设置具体的技能达标要求,并对不同环节的操作质量进行精细化评分。在职业素养维度评价上,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分析技术观察学生在团队项目中的参与度和协作表现,利用校企共建的评价平台收集企业导师对学生实习期间职业态度、工作纪律等方面的评价,据此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按场景优化评价实施流程。不同教学场景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目标,需要设计相应的评价流程和方法。学生完成线上理论学习后,系统自动生成学习报告,显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并推荐相应的补充学习材料。学生进入实训环节时,虚拟仿真系统实时记录操作数据并在发现错误时立即给出提示。教师则结合系统记录的数据和现场观察到的操作熟练度、工具使用规范性等细节,给出综合性的技能评价。在企业实践场景中,通过专门开发的校企协同评价应用程序,企业导师可以方便地记录学生每日任务完成情况、技能应用水平、工作态度,并随时上传具有代表性的操作视频或照片。而后,学校教师再结合平台数据和企业反馈形成完整的实习评价报告,并对接企业实际工作标准,指出学生技能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方向。在社会服务场景中,对于学生参与的社区技术服务、公益项目实践等活动,学校可通过服务对象的扫码评价、服务过程影像记录的方式收集真实反馈,以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整合多源评价技术资源。整合多源评价技术资源需要先搭建一个集成化的高职教学评价云平台,对接不同厂商提供的在线学习系统、虚拟仿真实训设备、校企合作管理平台等。学生在VR实训设备上的操作记录能够实时同步到评价平台,教师可在线查看全班学生的实训情况,企业导师通过移动端提交的评价信息也能即时更新到学生的成长档案中。同时,还要与技术供应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持续优化智能设备的应用。针对机械装配专业的特点,应定期优化动作识别算法,提高对复杂装配流程的评价准确性;针对护理专业的要求,应完善操作规范识别逻辑,增加对人文关怀细节的捕捉能力。通过这样的技术资源整合,不仅有助于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还能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工具。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高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需通过构建多维指标、优化场景流程与整合技术资源等实践路径,将分散的评价信息串联成连续的能力画像,使评价结果不仅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更能精准指导教学改进。这一改革不仅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还能助力技术、教育理念与制度保障的深度融合。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深度发展,高职教学评价将更趋智能化与个性化。构建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评价生态、推动学分互认与评价标准互通将成为深化改革的重点方向。
(作者系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讲师)
下一篇:厦门将新增两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