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一则独家报道让全球半导体产业圈瞬间沸腾,三名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颠覆了此前外界对美国贸易政策的预判——曾被特朗普视作经济议程核心的进口半导体100%关税计划,如今可能要按下暂停键,美国官员已私下向各方传递信号,这项政策不会很快落地。
回溯四个月前,特朗普还在高调宣扬要通过这项关税把关键产业“拉回美国”,甚至为政策设置“仅豁免美本土生产企业”的苛刻条件。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操作早有先例,9月刚宣布对专利药品加征100%关税,半导体关税却迟迟不见动静;10月在福克斯新闻网坦言对华高额关税“不可持续”,转头就有官员出来否认政策转向。白宫副新闻秘书德赛一句“匿名消息是假新闻”的辩解,更像是欲盖弥彰,毕竟他从头到尾没说清,这项喊了半年的关税到底何时能真正实施。

很多人把关税暂缓的原因归为中方的稀土反制,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稀土确实是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命门”,但中方手里真正让特朗普投鼠忌器的王牌,是持续收紧的美债持仓和不断夯实的半导体产业链优势。美国财政部11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中国再减持5亿美元美债,持仓降至7005亿美元,这已经是今年第五次减持。把时间线拉长看,从2022年到2024年,中国累计减持的美债规模高达2813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特朗普政府两年的国防预算增量。这种“用脚投票”的态度,比任何外交表态都更有分量——你敢在半导体领域掀桌子,我就敢在美债市场动你的根基。
更让特朗普头疼的是中国在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别被“高端芯片差距”的说法误导,在支撑汽车、家电、军工电子的成熟工艺半导体领域,中国的市场份额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张,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50%。美国半导体设计巨头英伟达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其70%的成熟芯片封装业务都依赖中国企业。真要加征100%关税,最先扛不住的绝不是中国工厂,而是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和军工承包商——要知道F-16战斗机的航电系统、M1坦克的火控模块,都离不开这些被某些人轻视的“中低端芯片”。
特朗普的算盘其实打得很精,想用关税逼迫日韩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企业迁美,可现实狠狠给了他一记耳光。美国半导体产业早成了“技术强、产能弱”的瘸子,设计端占全球60%份额,制造端却高度依赖海外。2025年8月、9月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海外资金虽在增持美国长期证券,但官方资金却在持续净流出,这一现象背后是全球央行都在警惕美国的贸易政策风险。这个时候加征关税,只会让本就紧张的产能雪上加霜,最终推高芯片价格,反噬美国本土产业。

国内的通胀压力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节假日购物季就在眼前,美国消费者早已对物价上涨怨声载道。美联储的数据显示,电子产品占核心CPI的权重达7.2%,而半导体是这些产品的核心部件。要是关税落地,一部智能手机的成本可能增加200美元,一台冰箱的价格会上涨15%,这种后果对正寻求支持的特朗普来说,无疑是自杀式操作。别忘了他10月取消200多种食品关税的举动,本身就是在为通胀降温,怎么可能转头再点燃半导体这个“价格火药桶”?
中美经贸磋商释放的积极信号,更让关税计划失去了存在的理由。10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证实,中美已就经贸问题达成基本共识,正推进细节落实。特朗普自己也在节目里承认“喜欢与中国对话”,这种情况下再挥关税大棒,无异于给刚缓和的双边关系泼冷水。更何况他心心念念的“本土制造业岗位”,靠关税根本换不来——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即便所有海外产能迁回美国,本土也缺少30万熟练技工,这个结构性问题可不是靠加征关税就能解决的。
当然我们不能对特朗普抱有幻想,知情人士已经明确提醒,“任何决定都不是最终的”,美方仍可能随时重启关税。这种“威胁-暂缓-再威胁”的套路,本质就是谈判桌上的施压手段。但有一点已经非常明确:中国手里的产业链优势和金融筹码,已形成足够的威慑力,让美国不敢轻易迈出冒险的一步。

特朗普这次的转身,绝非良心发现,而是利益使然。他终于看清,在全球产业链深度绑定的今天,打贸易战早已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笨办法。中方的冷静与克制,不是软弱,而是手握王牌的从容——你敢来硬的,我就有办法让你疼;你愿意谈,我也能拿出诚意。这场博弈的主动权,正在悄然发生转移,而特朗普100%半导体关税计划的“黄掉”,不过是这种转移过程中的一个缩影。未来中美在经贸领域的互动还会持续,中方的“王牌”也将继续发挥作用,为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保驾护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