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这句俗语在岭南流传已久,生动刻画了陈皮的珍贵。而在众多陈皮中,广东新会陈皮堪称佼佼者。两宋开始,新会人就种柑取皮,至清代,新会陈皮更作为贡品被载入宫廷档案。2024年,100克新会陈皮在拍卖会上以50万元成交(折合250万元/斤),延续千年价值传奇。
在广东江门新会,这一“黄金珍品”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自然山水滋养,也得益于建设银行的金融活水精准赋能。
茶枝柑是陈皮的主要原料,喜温湿,适宜在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生长。新会恰恰位于西江、潭江、南海的交汇处,拥有“三水通融”的独特生态。咸淡水交汇,新会的土壤里既有适度的盐分,又有丰富的镁、锰元素。在水土的共同加持下,新会成了茶枝柑的绝佳生长地。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行业内有“新会产好皮”的共识。这背后,不仅是天时地利,还有新会人对“慢工出细活”的匠心坚守。在新会,茶枝柑要历经三年才能结果。采摘果实后,要想制成合格的陈皮,还需要进行“三时选果”、“三瓣开皮”等精细的加工工序。加工好之后,还要进行至少三年的陈化。
新会陈皮晒制陈化环节
在陈化过程中,陈皮的香气逐渐由清新果香蜕变为醇厚药香,其内含物质不断转化,营养价值也随之提升。正因如此,陈化时间越长,陈皮的经济价值也越高。然而,漫长的生长与陈化周期,意味着资金投入与回报之间存在时间差,不少种柑农户与陈皮企业在等待过程中有着资金周转的需求。
建行江门市分行精准把握这一需求,创新推出“陈皮贷”专项金融服务。该产品紧密结合陈皮“三年陈化”的产业特点,灵活设置贷款周期与还款方式,有效缓解企业与果农在陈皮品质提升阶段的资金压力,为他们赢得宝贵的时间窗口,助力“时间成本”转化为“价值沉淀”。
建行江门市分行调研陈皮种植园
建行的金融活水,始于种植端,但远不止于种植端。它沿着新会陈皮产业链纵向延伸,从果皮到果肉,精准滴灌至每一个价值提升的环节:
在农业科技公司的实验室,得益于先进的设备与萃取技术,属于“果皮”的药用价值被深度挖掘。一片小小的果皮,从传统药材摇身一变,成为益生菌等养生产品的核心原料;
在江门部分酒企生产车间,制皮后的柑肉不再是“边角料”。相关企业获得320万元专项支持,深挖“一颗柑”的价值,研发出陈皮白兰地,实现了“柑香到酒香”的跨界升级;
陈皮产业还不断拓宽边界,实现跨界融合。在江门,陈皮与特色餐饮、文化旅游深度结合,既是餐桌上的热门食材,也是游客沉浸式体验的核心元素,持续激发产品活力。
作为跨界融合的典型案例,陈皮村自2013年打造以来,已成为国内首个集陈皮金融、休闲养生与生态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目前,陈皮村已吸引280多家商家入驻,年销售额达20亿元。
新会陈皮村
“银行如同活水,企业恰似游鱼,游鱼离不开活水的滋养。”江门市新会陈皮村市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荣的评价,道出了新会陈皮产业与建行金融活水的紧密关联。
吴国荣带领建行江门市分行在陈皮村参观
为提供更精准、更系统的金融支持,建行江门市分行于2020年推出了陈皮产业综合服务方案。该方案聚焦种柑农户、陈皮小微企业与新农人等普惠客群,旨在以金融力量全面赋能陈皮产业。
实践中,建行以金融为笔,从种植“点”上的信贷支持,到产业“线”上的深度赋能,逐步绘就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生态“面”。截至目前,江门市分行推出的方案已服务超500户产业伙伴,累计投放贷款超10亿元,实现了从陈皮种植、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金融覆盖。
天赐风土,世代匠心,金融赋能,三者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了“小陈皮”向“大产业”跨越,打造出了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