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截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鲁腾 刘洁 吴宇睿 胡弦
在信息洪流奔涌的全媒体时代,一则引发全网关注的新闻往往始于细微之处,比如,一条朋友圈动态、一句网友评论、一项修订制度、一个会上“猛料”……
湖北日报编辑部从一个个细微之处着手,顺藤摸瓜,多方求证,深入采访,推出一批阅读量超10万的原创微信报道。2025年5月,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52篇报道阅读量达10万+。
动态捕捉 多方求证 微信首发
朋友圈里的新闻嗅觉
今年“五一”假期,“游客住进文旅局局长家”的故事,从最初朋友圈的一条动态,逐步发酵成全网关注的热门话题,核心话题浏览量超10亿次。
5月3日清晨,宣恩县文旅局工作人员王小辉的一条朋友圈,瞬间吸引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的注意:“我们承认接待能力确实有上限,但我们的服务绝对没有天花板”,配以文旅局局长将自家空房提供给无房可住的游客、热心市民贡献房间的图片。联想到前一日恩施多个景区发布闭园、限流公告,记者察觉到,这背后有故事可以挖掘。
记者立即在多个社交平台展开搜索,浪漫宣恩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游客采访视频,进一步佐证了事件真实性。随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宣恩县文旅局局长王菊芳,获取了游客采访原始视频,并采访了多位入住市民家中的游客。
5月3日下午,湖北日报微信全网首发《满了!满了!游客住进局长家》,以文图形式讲述事件经过,联动宣恩县融媒体中心发布短视频,展示游客入住民族体育馆临时住所的画面等,不到2小时阅读量突破10万,短视频《游客订不到房住进文旅局长家,体育馆紧急安排100张免费床位》阅读量超4000万。
央媒转载 回应关切 深度议题
二次传播中的受众参与
5月4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转发了上述报道,半月谈、中国新闻社、观察者网等媒体跟进,“游客住进文旅局长家”登上微博、抖音等多个热搜榜,在全网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湖北日报迅速行动,专访宣恩县文旅局局长王菊芳,逐一回应网友关切。王菊芳坦诚回应:旅游旺季出现接待能力阶段性紧张是客观事实,市民自发提供住宿的善意之举,正是宣恩“来了就是一家人”待客理念的生动体现,换作任何一位宣恩人,都会在游客有困难时伸出援手。
湖北日报客户端同步配发多篇评论,推出多条短视频,湖北日报5月5日1版刊发通讯《十万人的县城一天涌入二十万游客 宣恩全城动员暖心护客》,多维度、全方位展现宣恩的待客之道与城市温度。不少曾去过宣恩的游客现身说法,为这座充满温情的小城点赞。众多网友留言形成了二次传播,体现了受众参与的力量。“专业媒体 大众传播”的生态格局,让新闻报道更具群众基础和生命力。
受众积极参与内容生产与传播,源自情感共鸣。记者力求情感共鸣与信息价值的平衡,既聚焦游客住进局长家等暖心故事,以小见大传递城市温度;又深入剖析全城动员背后的城市治理逻辑,探讨旅游经济、城市发展等深度议题。
奇观热点 权威解读 背景延伸
网友留言中的选题发掘
5月22日,武汉暴雨。杨泗港长江大桥,千米长的水柱从桥面倾泻而下,排成银色帘幕。网友拍下视频,瞬间刷屏。
武汉那么多长江大桥,为何只有杨泗港长江大桥呈现如此壮观的一幕?湖北日报编辑部从网友留言中发掘报道选题——不仅要解释雨帘的成因,更要介绍大桥的设计特点和时代意义,展示武汉“桥梁之都”的底蕴,将单一事件置于城市发展的背景中,从“看热闹”到“看门道”,为网络奇观注入宏大意义。
记者决定,以报道杨泗港长江大桥为主,采访权威专家,实地踏访“雨帘”成因;再选择2座有代表性的大桥,以点带面,从宏观上展现武汉桥梁的多样性、独特性。
几经周折,记者终于约到杨泗港长江大桥设计负责人张成东。整个采访过程,如同一堂物理课。张成东是一名工程师,语言专业性很强,外行人有些难懂。记者一遍遍地询问“您能否讲得再通俗些”,他都不厌其烦,给记者画图讲解力学知识和桥体结构。
第一视角 科普基调 哲学思考
银色帘幕里的报道格调
随后,记者到杨泗港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出镜拍摄,采用第一视角带大家看大桥。
“朋友们!今天带你们看武汉最会下雨的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记者黄洁如雨中撑伞进行现场解说。为探索全媒体呈现的最好方式,出镜视频拍摄了多个版本,以供后期剪辑。
考虑到这是篇科普基调的报道,视频解说词文案反复推敲、修改,既保证科学性,又力求口语化、网络化。例如,把“排水孔”比喻成雨帘“开关”;把“集水”“排水”说成“喝”进去,再“吐”出来;“再看这桥的身高和大长腿”“高空跳水”等表述,提升了视频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为何唯杨泗港能呈现如此壮观的一幕?”报道开头抛出问题;主体部分通过“小型漏斗”“天女散花”等形象比喻,将抽象的工程概念具象化,通俗地解释了形成“雨帘”的根本原因;结尾点出,“雨帘”是现代工程在追求功能与安全的过程中,与自然力量碰撞出的意外之美,赋予工程现象以艺术和哲学层面的思考。
报道将一个热点转化为一次科普,提升了主流媒体的报道格调。用户不仅看到了奇景,更了解了其中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智慧,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知识增量,引发积极传播和好评。
会上“猛料” 满城寻人 越洋电话
第一人称里的“旧闻”出新
4月,襄阳市招商动员会上的一个“猛料”——当年东津那个5个亿的项目最早是一位的姐牵的线,让记者忙活了大半个月。
5年前的“旧闻”,怎么找到当事人?记者满城寻人,直到5月9日晚,拨通湖北鹏展显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越洋电话,才证实了这个招商传说,确定了出租车大姐拉来5亿元投资这一核心事实。
怎样让“旧闻”出新意?记者决定转变呈现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写作,以记者自述还原寻找当事人的过程及对话。经过多轮修改打磨,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5月14日推送《突然曝光!她随口一句话,董事长在湖北投5亿!》,阅读量迅速超10万,细节之处引发读者讨论。文中招商人员的朋友看到报道后,专门发了一篇公众号文章,分析稿件中的字词,以展现招商部门的努力。
5月15日,湖北日报1版刊发《一辆出租车“拉”来五个亿 襄阳神秘“的姐”,你在哪里》,引发读者关注、评论。
普通员工 生育福利 企业责任
制度修订下的叙事重构
4月17日,劲牌公司重新修订《员工福利管理制度》,其中新增一项生育福利,引起记者的注意——所有在岗员工,以家庭为单位,新生育二孩的给予一次性奖补1万元,新生育三孩的给予一次性奖补2万元。
在国家鼓励生育但生育成本高企的背景下,劲牌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降低员工生育负担,惠及普通员工。记者意识到,这是一条好的新闻线索,该怎么呈现呢?
常规的企业报道,多聚焦于经济大势下的企业战略选择、技术革新、市场拓展、资本突破等,出现在媒体聚光灯下的,往往是企业高管,或有突出技能、贡献的员工。考虑到政策发布第三天,劲牌公司就有员工迎来二宝,记者决定,转换常规企业报道的着眼点,从政策受益者的角度切入,报道该项制度修订对普通员工的意义,反映企业对员工的关怀、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5月27日,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湖北小两口:二胎出生,1万秒到账!》,短短几小时,阅读量突破10万,众多网友评论、点赞,多家媒体转载。
上一篇:研读理论特辑 贡献基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