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左二)查看鮰鱼情况
甘泉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林楚晗 通讯员 黄宣 实习生 赵晓玥 姚易柠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黄士峰
编者按
每一片热土都孕育着奋斗的故事,每一方水土都生长着逐梦的力量。
在武汉北部这片沃土上,黄陂人始终以敢闯敢拼、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追梦路上留下深深的足迹。
他们中,有深耕乡土、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的乡村振兴带头人,用智慧与坚守点亮乡村发展之路;有勇立潮头、在创新创业浪潮中拼搏的弄潮儿,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推动产业升级;有立足岗位、默默奉献在教育、医疗、基层服务等岗位上的平凡英雄,用日复一日的付出诠释责任与担当……无论身份如何、舞台何在,黄陂追梦人始终将“木兰精神”播撒四方,点滴微光,最终汇聚成推动社会前行的璀璨星河,成为推动黄陂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即日起,武汉市黄陂区联合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开设全媒体专栏《光耀黄陂》,聚焦这群平凡而闪耀的追梦者。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光芒闪耀,更是一座城的精气神——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于平凡处创造不凡。
相信每一个故事都能触动您的心弦,每一份坚持都能给予您前行的力量,也愿这些故事能激励更多人在奔跑中拥抱梦想。
当晨雾还未散尽,几缕阳光穿过薄雾照进鱼池,成片的泉水鱼塘波光粼粼。工人们拉开渔网捕鱼,水面上顿时银鳞翻涌,一条条肥美的鲜鱼在网中活蹦乱跳。51岁的甘泉蹲在鱼池边,看着鱼儿欢快的模样,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笑意。
这些游动的生灵,是他用光阴浇灌的希望。每一道鱼尾的摆动,都像在池底写下无声的诗句。
当年,意气风发的甘泉从大山里走出,闯出一片天;多年后,他带着“陂商回归”的使命重返家乡武汉市黄陂区北部的蔡店街源泉村。甘泉、源泉村,鲜鱼、回归……命运之手或许早将他们串联在一起。
源泉村这个昔日偏僻的山村,靠着养殖鲜鱼找到了发展路径。“用一条鱼撑起一个产业,带富一个村”,是甘泉回乡时许下的承诺,也是正在实现的梦想。
非遗传承开新境
山里伢逆风飞扬
1974年出生的甘泉,不甘于父母安排的稳定生活。成年后,他走出大山,来到武汉中心城区打拼。“人得有点闯劲儿。”他对极目新闻记者说。
刚开始,甘泉靠搬砖、运水泥、打零工维持生计。他吃过不少苦头,却从未放弃梦想。他明白,要想在社会立足,必须有过硬的技艺傍身。
在朋友介绍下,甘泉进入武汉一家大型餐厅工作。他从学徒做起,每天最早到店、最晚离开,包揽师傅安排的所有琐事。师傅被他的勤奋和执着打动,将自己的厨艺倾囊相授。
经过多年打磨,甘泉掌握了过硬的厨艺。他从厨师长做到总厨、厨艺总监,师从湖北省第四代鲜鱼大王孙昌弼大师。他成功打造餐饮连锁品牌“鱼痴渔醉”和“鲜归”,并成为湖北鲜鱼文化非遗技艺第五代传承人。
回归故里觅商机
泉眼旧地藏惊喜
甘泉餐厅的原料鱼需从四川、云南、广州等地进货,长途运输导致存活率低、损失不小。同时,政策调整让主打野生鱼的甘泉面临转型压力。如何保证餐厅鲜鱼资源并解决供应链问题?他为此苦苦思索。
回乡考察后,甘泉惊喜发现,老家源泉村的渔场正是他苦寻的优质渔场。这片童年嬉戏的水域,被村民视为“养不肥鱼”,在甘泉眼中却是养鱼宝地。渔场内分散着天然泉眼,常年不干涸,水温保持在18℃-22℃之间,弱碱性泉水正适应鲜鱼对水质的需求。“鲜鱼从幼苗长到3斤以上需要3年,普通鱼塘无法解决越冬问题,而这里的天然温泉正好解决了难题。”甘泉告诉记者。
面对质疑,甘泉一门心思投入渔场建设。2021年,他成立水韵天泉生态农业公司,开始在源泉村进行鲜鱼试养殖,并请来武汉市农科院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严格把控养殖流程。
甘泉介绍,这里的泉水能帮助鲜鱼“健身”,“好比将肥肉练成肌肉。”而且,天然泉水养的鱼没有泥腥味,肉质更加肥美。
美味闯出大市场
一条鱼变一条链
每天清晨6时30分许,捕捞的鲜鱼通过冷链运往市区“鲜归”餐厅,9时许厨师开始处理、烹饪,11时30分许被端上顾客的餐桌……“我们的鱼口感很好,只放了盐。没有其他佐料。”甘泉介绍。记者品尝后,鱼肉细腻紧致,入口即化,鱼汤鲜美异常。
如今,“武汉泉水鲜鱼”不仅供应甘泉在武汉的餐厅,还走进了南京、南昌、上海等城市的中高端餐厅。为破解“等客上门”模式,甘泉投资建设了冷链加工厂,实现鲜鱼长效保鲜,通过顺丰冷链48小时内送达全国。
泉水鲜鱼产业逐步规模化、科学化。水韵天泉目前拥有18个生态养殖池,养殖面积60余亩,建有2000平方米鲜鱼文化体验中心、1000余平方米加工厂,并在汉口北设立了销售门市。
同时,甘泉开发了“鲜鱼两吃”系列预制菜产品:鱼块搭配调味包,简单加热即可复刻餐厅口味。这些产品已进驻省内多家知名餐饮企业,并销往西安、常州、赣州、南京等地。
在养殖基地,一处长江鲜鱼(长吻鮠)精养池正在开挖。它将全程采用恒温控制,利用低密度纯氧养殖技术提高水体氧饱和度,建成后每年可生产精养鲜鱼50万斤以上。“我们计划打造全市第一家长江鲜鱼全产业链闭环运营渔业设施。”甘泉说,背靠精养池的是二期项目,2024年10月正式投产,扩大了加工厂房,提升了活鱼宰杀、液氮保鲜、包装加工能力。
2024年,水韵天泉公司鮰鱼年综合产能达120万斤,实现销售收入3500万元,利税400余万元,新增就业30余人。这条产业链让源泉村的鲜鱼不再是“论斤卖”的初级农产品,而是附加值翻番的品牌商品。
一村人富才算富
领头雁不改初心
水韵天泉回归源泉村,为村民带来致富信号。村集体入股,每年参与公司分红。目前,10余名村民在基地负责养护、加工、运输等环节。
“以前打零工月入2000元,现在年薪6万元,收入翻倍,工作舒心!”55岁的王国红说。
产业链不仅提供固定岗位,也带来了临时性岗位。订单爆满时加工厂额外招工,旺季时村民养殖的土鸡蛋、种植的土菜,成了餐厅必选食材。
“一个人富不是富,一村人富才算富。”甘泉表示,他会一直坚守初心,带动家乡发展,让滋养鲜鱼的山泉变成村民的“致富泉”。
宽阔的道路、稳固的桥梁、火红的旅游业,都是“陂商回归”政策带来的实惠。源泉村党支部书记石华松说:“村湾环境原先脏乱差,通过改造和资金支持,水、渠、路得到改善。企业带动一方经济,老百姓非常高兴、非常满意。”
蔡店街道党工委书记辜宏建说:“我们按照城乡融合发展思路,全街推进‘陂商回归’工程,将陂商资源与山水、村湾资源嫁接,引回好主体,发展好项目。”
“今年10月,我们将成立一个更年轻化、平价化的新品牌,补足市场空白。”说起未来,甘泉干劲十足,“我们将以市场为本,通过产业融合推进乡村振兴。行业在发展、政策在变化、消费在转型,我仍保持着大干一场的精神头,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水韵天泉公司门口,一块鲜鱼雕像上刻着“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甘泉说,电影《一代宗师》中的这句台词一直激励着自己,“只要坚持就一定可以得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