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电作业人员在高空进行“零感知”作业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曹磊 通讯员 李月媛 吴斌
7月16日,武汉市气象局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当日下午2时11分,武汉电网最大负荷再创历史新高,达1786.81万千瓦。这也是今夏武汉电网最大负荷第二次刷新历史纪录。
面对武汉电网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的挑战,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凝聚政府、企业、市场多方力量,以电网建设之“硬”筑牢城市发展的根基。
一缕缕吹进千家万户的凉风从何而来?从电力工人的汗水中来,从供电部门的电网建设、调度和抢修中来,从武汉电网人难以想象的卓绝付出中来……
提前备战
再造一个光谷电网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早在酷暑来临前,武汉这座超大城市的电网建设攻坚战就已悄然铺开。
7月2日至7日,武汉电网建设上演“五天三站”加速度:廖家堡、西边湾、军山三座110千伏变电站接连投运,为汉南经开片区注入强劲动能。
不断增强电网的抗压能力,就是提升电力保供的“硬实力”。据介绍,在迎峰度夏之前,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已完成新增电网容量377万千伏安,新增的供电能力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光谷电网。
同一时段,超高压工程的建设也在加速。6月11日,“西电东送”华中地区重点输变电工程500千伏东新变调试送电成功,成为武汉市实施“特高压靠城、超高压进城”战略后首个投运的500千伏输变电工程。7月中旬,500千伏江北变将投产送电,其配套工程将在8月底前发挥作用,能够有效解决东西湖区、硚口区、江汉区等区域供电负荷压力。
调峰保供
创新多项市场机制
面对创新高的负荷挑战,国网武汉供电公司探索出一条“分时电价来调节、精准响应市场化”的保供新路,显著提升了电网韧性。
7月7日晚10时,由武汉市发改委授权国网武汉供电公司成立的武汉市虚拟电厂管理中心首次发起精准响应邀约,在汉口、洪山等区域通过市场化手段开展精准的负荷调控。
7月8日中午12时,武汉光谷综合能源服务、南京德睿特来电、三峡电能等三家虚拟电厂运营商积极参与,在受邀响应的1小时内,共调节近40家代理企业约15000千瓦的用电负荷。
7月11日下午3时许,在汉口火车站西侧的智能充电塔库里,聚集了赶来充电的网约车司机。原来,在国网武汉供电公司的积极推动下,湖北省发改委出台相关通知,从7月10日至9月10日,武汉工商业充换电设施分时段电价中的低谷电价时段,从原来的中午12时到下午2点,临时调整为下午2点到下午4点,实现了错峰充电的引导效应。
由国网武汉供电公司监测到的充换电场站负荷曲线可以看到,武汉工商业充换电设施分时电价调整之后的首日,武汉电网的午间高峰负荷已经得到了转移,仅在12点一刻到12点半,负荷下降了约25万千瓦。
带电作业
抢修让市民零感知
在夯实电网架构、创新调控机制来保障供电之外,电力工人向着高温保供电第一线逆行的身影同样给人无比深刻的安全感。
7月15日上午10时许,在武汉市江岸区山海关路上,电力工人傅梓豪和同事们正准备开展10千伏带电接刀闸、上引线等一系列作业。面对持续高温带来的负荷攀升,为了不影响这条全国闻名的美食街周边千余户居民和商家正常用电,他们要在不停电的状态下消除线路隐患,保证可靠供电。此时的地表温度突破40℃,叠加绝缘服蓄热效应,电力工人实际承受气温超过50℃,相当于置身于预热中的烤箱。
经过一个多小时高空作业,电力工人岳志红完成施工从绝缘斗臂车上落地,以“零感知”方式保障这条全国闻名的美食街商户和居民住户清凉度夏——脱下绝缘服的时候,岳志红深蓝色的工装已经完全被汗水湿透。
同样,在武昌民主路商业区,供电网格员趁深夜负荷低谷走访商户,建立“一对一”直联渠道;在东西湖常青花园,电力抢修人员提前驻扎进小区,断电五分钟即复电,获得居民点赞。
正是这一张张覆盖城乡的24小时服务网络,以及连续战斗在保供电一线的供电员工的辛勤付出,让电力保障既有速度,更具温度,还能助力经济血脉畅通。他们就像夏夜里的微风与繁星,守护着千家万户的清凉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