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简单的喜报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的现实因素。
▲资料图:江西省余干中学。图/该校视频号截图
文| 蒋理
据纵览新闻报道,7月21日晚,有网友晒出江西上饶余干中学的一张高考喜报,引发关注。喜报显示,在多名高分学生拒报清北志愿的情况下,我校仍有3名同学被北京大学正式录取。7月22日,余干中学负责人回复记者,获知此事后,已要求撤下整改。
不少网友指出,该学校发布高考喜报,属违规行为。还有网友称,喜报上的内容除了宣传考上北大的考生,其实也在“指责”该校多名高分考生拒报清北的行为。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教育部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也重申,不得以任何形式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升学率”“录取率”“高分考生”等。
可见,该校这则喜报本身就涉嫌违规。而诚如一些网友所说,喜报中“在多名高分学生拒报清北志愿的情况下”的表述,也暗含对几名拒报清北志愿学生的指责之意。因此,对此事的处理,不能只是将喜报撤下,捋清其中可能的原因,方能切实推进扭转基础教育的功利化、短视化问题,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和一些学校在朋友圈等场景暗戳戳宣传高分生不同,在有明文规定的背景下,涉事学校依旧发喜报,这说明该校在执行相关要求方面做得不到位。这符合公众的印象,毕竟,从公开报道看,在一些地方,不得宣传高分生、升学率的要求,在执行层面很难得到有效落实。
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有的地方政府领导本就特别在意升学率,尤其是清北率。像这两天的“县委书记看望慰问被清华大学录取学子”的消息,就有一定的典型性。试想,如果地方主官都认为这是当地办学的政绩,那么,对于学校的违规宣传,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自然也就视而不见了。
这些问题的存在,仅靠批评学校并不能消除。毕竟,从实际情况出发,如果地方领导的“高度重视”,且系统性的激励机制也倾向于此,那学校和教师执着于清北率,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
换言之,在这件事上,学校、教育部门和部分地方主官其实是“利益共同体”。因此,即便“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等要求早已出台,但升学政绩观、清北政绩观在一些地方仍旧顽固存在。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老百姓观念深处认的也还是清北率。基于此,学校宣传清北率,也可以更好抢生源、留住当地生源,现实中,地方高中学校的“生源争夺战”相当激烈。
就此看,在一则简单的喜报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的现实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违规宣传炒作高分生、清北录取人数的现象,就屡禁不止。
事实上,在此类事件中,相关违规事件的处理鲜有动真格的,即便处理,责任也可巧妙地推到基层教师身上。因此,相比于没有高分生、没有考上清北的学生来说,学校违规宣传高分生、升学率,都不是事儿。
哪怕违规宣传被舆论质疑,对学校的处理也可能轻描淡写。像一些人所指出的,是否存在“象征性处理后对学校领导进行提拔”的现象,其实也值得进一步审视。
这也是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难点。要推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评价改革,就必须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各类责任主体,依规依法问责追责,杜绝点到为止,不痛不痒。
而在提高问责追责力度之余,也该看到更多矛盾所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举措,扭转教育政绩观、系统性地优化激励机制。如此,方能彻底扭转基础教育功利化、短视化倾向,让学校不再“冒险发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