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2306回应高铁不要食用方便面提醒”的话题冲上热搜。事情起源于有网友发帖称,高铁车厢对食用方便面有相关提醒:“旅客在乘车期间,请不要食用榴莲、方便面等有浓重气味的食品”。查询中国铁路12306官网,可以发现“出行指南”中,确有上述文字;而12306上海客服人员则表示,“我们没有什么要求,也没有规定不允许在车上吃(泡面),如果旅客想吃,没有额外限制”。
在飞驰的高铁上,一桶冒着热气的泡面,竟成了引发争议的源头。这一话题的持续发酵,看似是饮食选择的分歧,实则是关乎公共空间舒适度与个人需求平衡的民生问题。这背后,不仅是对现代公共交通服务如何从“粗放式供给”迈向“精细化治理”的深刻思考,更是一张公共服务精细化的民生考卷。
“泡面难题”折射服务供给的“温差”。作为大国重器,高铁的使命清晰而厚重。它以纵横交错的线路网串联起城乡,每日输送数百万旅客,为人员流动和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支撑。然而,在满足乘客“吃得实惠、吃得舒心”这一基础需求方面,高铁服务显露出不容忽视的“温差”。当乘客面临40元一份的盒饭与5元一桶的泡面时,收入水平的差异和消费选择的限制,使得许多人无奈选择泡面。而车厢内因泡面气味引发的争执,并非简单是乘客之间文明素养的较量,实则是当前服务体系未能充分满足大众基本需求的一种无声抗议。公共交通的进步,不应仅仅体现在速度的提升上,更应切实体现在每一位普通乘客的获得感之中。
“建议权责”模糊暴露治理精度的不足。12306的回应虽体现了对不同乘客需求的综合考量,展现出颇具温度的人文关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样的引导需要更为具体、细致的配套措施予以支撑。公共空间秩序的维护,既需要乘客之间相互理解、自觉遵守规则,更离不开一套清晰、完善的规则体系作为坚实基础。例如,可以考虑在车厢内设置“无气味用餐区”,通过升级先进的通风系统,有效减轻气味对其他乘客的影响;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平价餐食的种类,更好地满足乘客多样化的饮食需求。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思路,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索,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明确清晰的规则划定行为边界,凭借贴心周到的设计化解潜在矛盾,让每一位乘客都清楚知晓“可以做什么”“应该在哪里做”,从而共同营造出一个舒适、和谐的出行环境。
近年来,我国在公共治理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应急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这些成效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切实改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根基。小小的一桶泡面,折射出大国交通在细节处的治理能力。高铁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承载着人民对美好出行的向往。当列车既快又暖,车厢内充满理解、舒适与尊严,那时的高铁才真正成为有温度、有气度的“流动的中国”的生动写照。公共服务精细化,是一道重要的民生课题,得用改革的智慧、管理的精度和为民的情怀来解答,让每一段旅途,都能成为人民群众感受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温暖体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丁佩琦(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