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常少华
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谈起城市工作的部署时说:“事情说了,得听到落地的回响,看看落实得到底怎么样。”
抓落实是个老话题。我国有14亿多人口,690多座城市、9.4亿城镇常住人口,城市与城市之间差异大。特殊的国情决定了落实中央政策时,需要把握上情、下情、外情,在执行过程中找到连接点和平衡点,找准“钉子”一锤锤敲下去,一件件出实效,听到落地的回响。
落实其实就是“三部曲”:部署—行动—结果。但在这个过程中,又有着纷繁复杂的环节、关节、细节。落地回响不是“自由落体”,而是一抓到底,是大局意识、责任担当、务实行动、结果有效的环环相扣、精准咬合。
落地有回响,得有方向感。一个论断,标定了我们抓城市工作的方位图:“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一组任务,标记了我们抓落实的坐标系:十年前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讲“一个尊重、五个统筹”,此次会议提出“一个优化、六个建设”,工作重点在接续中动态演进。一系列饱含问题感的话语,画出了求真务实的警戒线:“像大规模迁移砍伐树木、滥建文化地标、随意更改老地名那样的事,决不能再干了”“靠归大堆、摊大饼,是养不出现代化城市群的”“防止出现拍胸脯、拍脑瓜、拍屁股的‘三拍’干部”。
落地有回响,要摆脱误区。城市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城市建筑要否搞成标新立异?怎么看待“里子”和“面子”?过去,在这些问题上,一些地方认识有偏差,行动有误差。比如受到很多批评和反对的崇洋、求怪、趋同、贪大、逐奢等乱象。新华社发布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侧记里写道:需要从建设“上与浮云齐”的大楼中证明自己、找到自信,那页历史已经悄然翻过去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这些新定位、新目标,提醒我们抓落实的视野、格局,不能只是对标“纽伦巴东”,不能同文化越来越远、同浮华越来越近,同传统越来越远、同西化越来越近,而是要聚焦“人民性”这个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这条路怎么走?“五个转变”点明要把握的形势:转变城市发展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城市发展动力、转变城市工作重心、转变城市工作方法。“五个更加”明晰要锚定的行动路径: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部署和落实之所以是一比九的关系,就是因为再好的政策不落实也是一纸空文;再科学的决策,不落实也会落空。部署之“一”与落实之“九”融为一体、衔接到位,才有效果的十全十美。城市工作是这样,其他工作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