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大学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最近,有一种“反常”现象引发关注:不少广东的新兴大学、合办大学的投档最低分和最低排位直追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这样的“龙头”综合性大学,甚至有超越之势。
比如,今年6月获批设立的大湾区大学,首年招收本科生,物理类投档最低分为622分,只比中山大学低6分。对此,社交平台上炸开了锅:“新学校凭啥?”“名校光环不灵了?”
新兴大学、合作办学高校成“黑马”,其实并非毫无来由。新兴大学的投档线高于传统名校,首先源于招生规模的差异。用综合性大学的“第2000名”对比新兴院校的“第20名”,本身不具备可比性。
另一个“门道”是专业组的设置。新兴大学往往只开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几个热门专业,吸引的都是盯着“未来赛道”的高分考生;而不少传统的综合性大学,既要招计算机、金融等热门专业,也要招历史、哲学等基础学科,“冷门专业”的存在必然拉低整体最低分。
说到底,“分数反超”不是新兴大学全面碾压,而是“小而专”对“大而全”的局部优势。
选择定位清晰、有产业资源加持的小而精院校,反映出一些家长和学生的理念之变。有教育人士分析,如今就业压力大,家长和学生越来越务实,更愿意为前景买单,而不是单纯为牌子埋单。不少人开始追问:“我到底想要什么?”“这所学校能给我什么?”而新兴大学的“小而专”“科研导向”“体制灵活”,回应了这种需求。
“谁能把产业链资源用到极致,把教学质量做扎实,就有可能弯道超车。”这句话放在今天,有其现实意义。事实上,“后起之秀”的崛起,很大程度上顺应了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用差异化竞争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赛道。
要注意的是,老牌名校与新兴高校,并非“取代”关系,而是互补共生。前者有历史积淀的厚重,有综合实力的优势,是高等教育的压舱石;新兴大学有敢闯敢试的活力,有对接产业的敏锐,是高等教育的新引擎。它们在不同的赛道上奔跑,共同推动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进步。
部分新兴院校的吸引力能否持续,还需时间的检验。毕竟,教育是一场长跑,一时的投档线热度,终究要回归到教学质量、科研产出和毕业生口碑的硬指标上。无论是选择老牌名校的厚重底蕴,还是押注新兴院校的锐意创新,核心都在于认清自己的热爱与社会的需求。年轻人敢于说“我想造机器人,所以选福耀科大”,社会能放下“非985、211不可”的执念,也预示着教育的多元生态。
高校竞争,不能只是排名的你追我赶,而应该是特色的百花齐放。没有“谁比谁更好”,只有“谁更适合自己”。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姿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