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芯片需求寒冬的背景下,欧洲芯片巨头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正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这家曾为特斯拉提供芯片的行业领军者,在2024年7月24日发布了一份令人震惊的财报,揭示了其面临的困境。这份财报不仅导致资本市场剧烈震荡,更暴露了汽车行业变化对意法半导体产生的深远影响。
让我们将时间拨回第二季度,尽管意法半导体的营收达到27.6亿美元,环比增长10%,略超华尔街预期,但利润表上的数字却令人触目惊心:营业亏损高达1.33亿美元,净亏损9700万美元,每股亏损0.11美元。上次出现如此严重的亏损,还要追溯到遥远的2013年。
亏损的核心在于一项高达1.9亿美元的“手术费”,这是今年4月启动的重组计划所产生的资产减值和裁员成本。这项计划旨在关闭欧洲老旧的6英寸晶圆厂,将产能转移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的12英寸先进产线,同时裁减6%的员工,相当于5000人失业。尽管剔除这笔重组费用后,实际营业利润为5700万美元,勉强达到分析师的预期,但市场对此并不买账。
财报发布当日,意法半导体股价应声暴跌15.86%,创下一年来最大跌幅,年内累计跌幅高达27%。作为持股超过25%的大股东,意大利政府公开批评管理层“应对不力”,凸显了这场危机的严重性。
意法半导体的命运与汽车行业紧密相连,而其头号客户特斯拉正面临“至暗时刻”。特斯拉二季度汽车营收暴跌16%至167亿美元,交付量下滑14%,美国政府7500美元的电动车补贴也于9月底彻底取消。马斯克本人也坦承:“未来几个季度会更艰难。”特斯拉的困境,无疑加剧了意法半导体的挑战。尽管特斯拉业务仅占意法半导体总营收的6%,如今却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拖油瓶”。
此外,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电动车加征100%关税的政策,进一步扰乱了全球汽车供应链。客户为了规避关税而疯狂囤积芯片,导致后续订单出现断崖式下跌。“关税正在扼杀需求,”德州仪器CEO直言不讳,“汽车复苏比预期弱得多。”
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残酷的现实:虽然工业领域订单有所回暖(订单出货比大于1),但汽车芯片的需求仍然“低于平衡点”。意法半导体的困境,实际上是整个汽车芯片行业寒冬的一个缩影。
在7月下旬,其他几大芯片巨头的财报也印证了行业面临的普遍挑战:
德州仪器: 二季度营收44.48亿美元,同比增长16%,但三季度每股收益预期为1.48美元,低于市场预期的1.50美元。“供应链被关税搅得天翻地覆,”CEO的警告让市场乐观情绪瞬间降温。
恩智浦: 营收29.26亿美元,同比下降6%,车用芯片环比仅微增3%,工业与物联网需求持续疲软。三季度营收指引中点为32亿美元,仍低于部分分析师预测的33亿美元。
Wolfspeed: 作为碳化硅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该公司因债务危机濒临破产,盘后股价暴跌60%,甚至拖累了日本瑞萨电子(预付其20亿美元合作款)。
行业马太效应日益明显:2024年全球芯片业前5%的公司赚走了1470亿美元的利润,而中间90%的公司利润总和仅为50亿美元。
面对如此困境,意法半导体早已开始“挥刀自救”。早在2024年10月,公司就启动了“制造重塑计划”,直指成本命门:关闭欧洲的6英寸晶圆厂,将资源集中于法国克罗尔(Crolles)和意大利阿格拉泰(Agrate)的12英寸晶圆厂,并同步推进碳化硅芯片产线的建设。公司的目标非常明确:在2027年前节省数亿美元的成本。
然而,转型过程必然伴随着剧烈的阵痛。第二季度,闲置产能费用直接导致毛利率下降340个基点。更糟糕的是,第三季度的预测显示,毛利率将维持在33.5%,远低于市场预期的35.4%,其中又有340个基点将被闲置产能所吞噬。
资金压力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自由现金流从上年同期的正向1.59亿美元,锐减至负1.52亿美元。与此同时,资本支出却在大幅飙升:2025年计划投入20-23亿美元,重点押注自动化与AI升级。
一边是关厂裁员,一边是千亿豪赌,意法半导体的重心已经转向技术突围。
在一片萧条之中,唯一的好消息隐藏在MCU(微控制器)领域。意法半导体的嵌入式处理器部门营收仅微降6.5%,利润几乎与去年同期持平。其全球标杆产品STM32系列芯片,正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回暖悄悄复苏。工业领域订单出货比连续两个季度大于1,暗示着补库存周期已经启动。瑞银实验室的监测数据显示:MCU库存持续消化,分销商定价趋于稳定。就连最保守的德州仪器也承认:“除汽车外,所有领域的需求长期看涨。”
然而,复苏的步伐是缓慢的。意法半导体CFO洛伦佐·格兰迪坦言:“我们仍在疯狂去库存,甚至要暂时关闭工厂。”
当特斯拉的刹车踩下之时,欧洲芯片巨头的油门,或许还需要等待下一盏绿灯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