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批打着“舆论监督”幌子的自媒体账号,通过编造、夸大企业负面信息,以所谓“商务合作”实施敲诈勒索。前不久,上海一家快速发展的咖啡企业就深陷其中,在自媒体博主苏某精心编织的谣言陷阱与步步紧逼下,这家企业无奈支付了22.5万元的“封口费”。伪造数据、制造谣言、精准勒索,这些“网络黑嘴”正在成为营商环境的新型毒瘤。
苏某以“网络谣言”为刀,让正值关键发展节点的企业瞬间陷入合作崩解、商誉受损的泥潭。“黑嘴”勒索看似简单,但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犯罪套路。苏某先是精心包装“人设”,谎称自己是“行业资深媒体人”,后又锁定目标对象,专挑正处扩张阶段的中小企业。当删帖的速度赶不上发帖的速度,辟谣成本高于被勒索成本时,黑嘴猖獗的畸形土壤便已然成型,22.5万赎金背后,是无数中小企业面对网络黑嘴的妥协和无力。但妥协并不会让“黑嘴”满足,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当网络谣言足以扼杀一家企业,当“不给钱就黑你”成为市场潜规则,市场就会被恐惧所笼罩,公正也将成为一纸空谈。若任其蔓延,经济市场能否健康发展都将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网络黑嘴”伤企乱象之所以频繁发生,究其根本,便在于其违法成本低而利益高,而企业则面临维权难、周期长的困境。针对这一情况,今年5月,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并于7月24日,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集中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乱象,从严打击歪曲事实、专业领域不实等突出问题,并督促网络平台建立健全技术识别发现、信息来源标注和专业资质认证等功能机制,进一步规范“自媒体”运营行为,持续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当每一次勒索都必然迎来法治铁拳,当每一条网络谣言都面临清朗行动反制,孕育网络“黑嘴”的畸形土壤也就自然消解,网络“黑嘴”的生存空间也将被彻底挤压。我们必须要让“苏某”之流明白: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键盘不是敲诈工具。只有让真实诚信的阳光普照网络空间,我国的经济巨轮才能在世界经济这片汪洋大海中平稳航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淑惠(宜昌五峰)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