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李龙程 卜祥利)7月12日至17日,华中农大工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团赴恩施地区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红色教育筑牢信仰之基、专业调研激活创新之力、文化浸润厚植为民之情为主线,通过多维联动的实践育人模式,推动研究生在基层将学识化为实践本领,以青春担当助力恩施农业发展与文化传承。
红色领航促实践,青衿田间践初心
7月12日至13日,实践团奔赴湖北恩施建始县官店镇开展红色研学活动,重走红军转战鄂西的战斗足迹,先后来到照京坪红色旅游区、官店革命历史陈列馆、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深入解码建始地区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
团队沿着石板铺就的古驿道攀行,重走当年红军转战鄂西的战斗足迹,聆听广为传颂的红军歌谣,品尝苞谷饭、南瓜汤等红军餐,在 “走、听、吃” 中触摸历史温度。团队成员在凝结历史记忆的红军战壕遗址前驻足良久,岩壁上醒目的“一心跟着共产党”的石刻在诉说着革命先辈与土家群众并肩作战的烽火记忆。大家在走红军路、听红军歌、吃红军饭、忆红军史的过程中,感受着这些可触可感的具象记忆,与那些在革命中一往无前的身影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在官店革命历史陈列馆前,从军十四载且拥有四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赵清洲同志带领实践团师生共同重温入党誓词。铮铮誓言,字字千钧,既是对革命初心的深切缅怀,更是对时代使命的坚定承诺。张清洲退伍回村之后,扎根山村服务乡邻,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的忠诚。老党员身上展现的纯粹信仰、红色精神和坚定意志,也在此刻逐渐具化,深深感染着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
万人大会遗址现存集会广场曾是1931年贺龙同志召开军民动员大会,凝聚磅礴革命力量的重要场所。“乡亲们,我们共同团结起来……”,实践团成员站在广场之上,似乎能真切地看到当年先贤们满怀热忱、振臂高呼,唤起民众共图大业的壮观场景。成员们认真地参观着遗址的每一处角落,他们用心感受着这片英雄土地上留存的革命气息。
实践团队长余江东深有感触:“革命先辈曾在艰苦绝境中凭信念与牺牲劈开胜利路,这份精神对我们新时代工学院学生党员而言,既是镜鉴也是路标。今日无硝烟的‘战场’上,乡村振兴考题待解,我们当接过精神火炬,让专业学识扎根乡土、技术本领破解‘三农’痛点,这是对初心的回应,更是红色基因在田野结果的使命。”
农机调研话发展,筑牢振兴厚根基
7 月14日至15日,实践团前往恩施市官店镇竹溪沟村,开展适配当地的小型农用机械调研与教育帮扶活动。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与校园课堂,既聚焦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又关注乡村教育的长远发展,通过实际行动让青春在服务乡村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竹溪沟村以白肋烟、玉米、土豆为核心作物,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格局。然而,实践团队通过走访发现,当地在农作物的“耕种管收”等环节,仍高度依赖人力劳作,不仅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也难以提升。团队当即围绕 “小型农机适配性” 展开专题调研,了解到当地在白肋烟种植、山地地形等方面对农机的特殊需求。
在竹溪沟村的田间地头,有着30年种烟经验的烟农大户柳大爷,承包的 60 亩烟田是村里的“样板田”。田边的农用机械见证着惠农政策的成效。他分享说:“以前都是人工栽烟,一天累死累活也就完成几分地,用移栽机着实方便不少。”但望着田垄里人工撒药的农户,他又眉头紧锁,感慨道:“防病防虫还是愁啊,一亩地成本就得200元,要是有能自动撒药的农机,那真是解了咱的大难题。”实践团认真记录着柳大爷的机械需求。团队还注意到,当地玉米种植因地块分散、坡度较大,大型农机根本进不去,农户们迫切需要轻量化、可拆解的播种与脱粒设备,让玉米种植也能搭上机械化的“快车”。
团队因地制宜初步整理出 3 类农机功能改进方案,计划返校后联合专业教师进一步研发设计,助力山区乡村走出效率更高、农民更省力的农业发展之路。
从农业生产的现实困境中,团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技术赋能,更需要人才支撑。7月15日,团队转至摩峰中心小学,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分组走访10余名学生家庭,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并为学生送去文具套装、科普书籍等物资。
实践团队指导老师卜祥利、李龙程在座谈交流中,结合农村孩子特点分享 “田间科学小实验” 等趣味教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现在的娃娃大多跟着老人过,能有人来陪他们说说话、教点新东西,比啥都强。”摩峰中心小学刘老师的感慨,让团队更加坚定了“教育扶智”的意义。
座谈会上,团队与该校本禹支教团成员交流,得知已有 3 名从这里走出的学生考入涉农院校,毕业后回恩施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这是 “本土人才培育” 的生动实践。团队成员孙圣杰感慨:“柳爷爷需要的农机,得靠懂技术、懂家乡的人推广;摩峰小学的孩子或许是未来解决乡村问题的主力军。”本禹支教团的接力坚守与返乡学子的实践证明:知识扎根乡土、人才回归故里,才能打破“产业落后—人才流失”循环,构建“教育赋能—人才回归—产业升级”良性循环。
团队一致表示:我们要结合农机调研成果与教育实践感悟,推动适应当地的农机研发,同时关注摩峰小学教育需求,助力本土人才成长,让乡村振兴 “造血” 机制运转起来。
土家城中探古韵,华农园里谱新篇
7月16日至17日,实践团前往恩施市开展“溯源非遗根脉,赓续文化薪火”主题实践活动,团队先后走访了恩施女儿城、土司城和土家族自治州博物馆,学习非遗工艺的精湛技艺,感受民族风情的独特魅力。
在研学过程中,成员们沉浸式体验了独特的土家文化魅力。沿着青石板街道漫步,欣赏着土家吊脚楼的飞檐翘角,耳边回荡着悠扬的龙船调,品尝着油茶汤、合渣等地道土家美食,在“看、听、尝”中感受独有的民族风情。实践成员在女儿会广场驻足良久,舞台上热闹的摆手舞表演生动展现着“东方情人节”的浪漫传统。
值得一提的是,实践团在参观学习中不止于领略感受,更发挥工学特色,将现代技术与传统非遗融合。成员们以土家文化元素为灵感,借 3D 打印技术设计出系列文创作品,既保留西兰卡普纹样、摆手舞动态之美,又融入现代简约设计,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载体,力求为民族文化宣传推广助力,让更多人感受土家族文化的活力与魅力。
在土家族自治州博物馆这座承载着武陵山区千年文明的殿堂,实践团在讲解员的引导下细细观摩每一件展品,并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西兰卡普织造技艺。那些带岁月痕迹的青铜器和凝聚民族智慧的民俗器物,让大家感受到土家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成员们纷纷感慨道:博物馆不仅是保存历史的容器,更是激活传统文化的平台。正如成员郭丰在实践日志中写道:“这些展品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土家先民留给我们的文化密码,需要我们用心解读、用情传承。”
实践团在文化考察中,还与湖北经济学院的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对话"。两校学子围绕土家族非遗活态传承、民族文化创新表达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大家深刻认识到:恩施土司城不仅是凝固的历史建筑,更是流动的文化基因,其蕴含的"天人合一"生态智慧、“和而不同”治理理念,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本次实践活动,实践团从红色遗址的精神洗礼到田间地头的躬身实践,从农机装备的创新探索到非遗古韵的薪火相传,华中农大学子以脚步丈量大地,用实干诠释担当,在知行合一中完成了一堂生动的 “行走的思政课”。未来,华中农大学子必将带着实践中的收获与思考,继续以青春之力浇灌希望田野,以赤子之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实际行动践行 “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 的殷殷嘱托,书写属于新时代“工科人”的使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