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是由蚊子传播的疾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这些蚊子在叮咬感染病毒的患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就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实用防蚊指南:尽量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黄昏和黎明)外出。穿着长袖长裤,浅色衣物可减少被蚊子叮咬的概率。使用驱蚊剂,选择含有避蚊胺(DEET)等有效成分的产品,并按照说明正确使用。保持居住环境清洁,清除积水,因为蚊子喜欢在积水处繁殖。安装蚊帐或使用防蚊网,为睡眠提供保护。让我们一起做好防蚊措施,远离基孔肯雅热等蚊媒疾病的威胁。
编者按:
截至7月26日24时,今年广东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广东多地公布了高风险区。北京市疾控中心也表示,北京市偶有境外输入病例。
随着“基孔肯雅热”和“蚊媒传染病”的关注度增加,人们也产生了不少疑问:为什么今年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如此凶猛?蚊子到底是如何传播疾病的?人类能否通过彻底消灭蚊子而消灭蚊媒传染病?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从事媒介昆虫与病毒互作研究的郑爱华研究员。
以下就是N个与蚊子相关的问题,ps:文末附有实用防蚊指南。
基孔肯雅病毒:“老”病毒获得新技能
身边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到“基孔肯雅热”这个名词,可以介绍一下它的发现历史吗?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基孔肯雅病毒并不是个“新”病毒,1952年在非洲坦桑尼亚被首次发现,1958年在泰国曼谷被发现,这也是它首次进入亚洲。我国最早出现的病例是2008年从斯里兰卡回国人员的输入病例。
这种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单一,就是蚊子叮咬,输血和母婴传播的概率是极少量的。蚊子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的过程主要是这样的:叮咬感染的病人后,病毒就进入了蚊子体内,在它的中肠(肠道的一部分)里大量复制,随后进入循环系统,最终到达唾液腺分泌到唾液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周左右。这时候蚊子再去叮咬健康人,病毒就通过它的唾液传给下一个人了。
为什么基孔肯雅病毒今年会在广东爆发?
既然基孔肯雅病毒是依靠蚊子传播的,它的爆发规律首先就跟蚊子的生活规律直接相关。蚊子活跃的季节也是蚊媒传染病高发的季节。蚊子在我国的活跃期是南方3月到11月,北方6月到9月。目前正是蚊子活跃的季节。
第二,跟输入的强度有关系。大家之前可能没有关注到,今年基孔肯雅病毒出现了全球流行。年初在法属留尼汪岛开始流行。截至6月21日,巴西累计报告176391例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截至6月22日,法属印度洋留尼汪岛报告54242例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近期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澳大利亚等均有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我国的输入风险就加大了。
另外,今年的雨水特别多,导致蚊虫密度特别高,特别容易引起社区的流行。
广东省佛山市的志愿者正在喷洒灭蚊药剂(图片来源:Chinadaily)
以上说的是今年的情况,基孔肯雅病毒的爆发根源其实在20多年前。
2004年以前,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传播,白纹伊蚊(又称亚洲虎蚊)的传播效率低很多。而埃及伊蚊主要是分布在热带地区,所以它能传播病毒的区域很有限,主要是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热带地区。
2004年,肯尼亚爆发了基孔肯雅热疫情。病毒传到印度洋中的法属留尼旺岛后发生了一个重要突变,病毒在包膜E1蛋白第226位发生了关键突变——丙氨酸(A)被替换为缬氨酸(V),即“E1-A226V突变”,东/中/南非基因型印度洋进化谱系。突变导致了传播病毒的媒介从埃及伊蚊扩大到了白纹伊蚊。与主要分布在热带的埃及伊蚊相比,白纹伊蚊有一定的耐寒性,分布范围更广。传播媒介的变化使它由原来局限于热带的病毒变成了一个“全球化”的病毒,影响越来越大。这次佛山流行的就是印度洋进化谱系,非常适应白纹伊蚊,所以扩散速度非常快。
蚊子传播的疾病,不止基孔肯雅热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能够接触到的蚊子有哪几类?
主要是伊蚊,库蚊,按蚊三类。伊蚊中传播疾病的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在我国主要是白纹伊蚊。
这两种伊蚊外观上很难区分,都是“花蚊子”,但是习性差别比较大。埃及伊蚊主要生活在室内,喜欢在洁净的水缸、水培植物器皿里栖息。白纹伊蚊主要在室外活动,喜欢在小水体,比如下雨形成的积水,或者植物叶片跟茎的交接处形成小的水坑。一般认为,最少约100毫升的水就可以供白纹伊蚊的幼虫生存了。
白纹伊蚊(图片来源:veer图库)
除了基孔肯雅病毒,蚊子还传播哪些病原体?
蚊子传播的病原体很多,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甚至还有一些线虫。
蚊子传播的病毒主要有三类: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病毒,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病毒,布尼亚病毒目的病毒。其中登革热是黄病毒,基孔肯雅病毒是甲病毒。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多种病毒,除了基孔肯雅病毒,还有登革病毒、寨卡病毒、黄热病毒,分别是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和黄热病的罪魁祸首。
库蚊主要传播日本脑炎病毒和西尼罗病毒,两种病毒都非常容易引起脑炎。按蚊传播病毒比较少,但它传播引发疟疾的疟原虫,疟疾每年在非洲会导致50~60万的死亡病例。
蚊子携带的病原体与蚊子的免疫系统达成了精妙的平衡,病原体能在蚊子体内相对高效复制而不影响蚊子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能在唾液腺里产生足够的病毒,能在叮咬的时候感染健康人,进而造成传播和疾病流行。
近几年,蚊媒疾病可以用“愈演愈烈”来形容,我国的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例也在增多。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全球气候变化和降雨量增加,温度升高、降水增加显然会导致蚊虫的密度提高。另外,全球人员的流动加大,导致病毒的传播速度加快。此外,病毒也在不断进化,不断适应新的宿主,导致了传播范围和速度的变化。
这次基孔肯雅热疫情发生在南方地区,那么北方地区还需要关注蚊媒疾病吗?随着气温升高,能把蚊子热死吗?
北方也有流行的虫媒病毒,比如日本脑炎和西尼罗病毒。目前北方的白纹伊蚊的密度也是较高的,尤其是在户外的花园、草地和树林里。2013年在河南、2017年在山东都发生过小规模的登革热疫情,虽然规模不大,没有超过100人,但这种风险还是持续存在的。
在高温环境下,蚊子的密度确实会降低。蚊子最适宜的生存温度大概在15~30℃,温度超过35℃就很难羽化了,温度达到40℃时蚊子都很难产卵。但是,气温不可能完全把蚊子都给消灭掉,无论气温再高,总有凉爽的地方,气温不可能完全把蚊子都给消灭掉,等气温降下来之后,蚊子又开始繁衍起来了。
人蚊共存的未来,我们不得不面对
我们能否通过消灭蚊子来消灭蚊媒疾病?
很难。
蚊子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在1亿多年前白垩纪早期就已经有蚊子了。科学家在那个年代的琥珀里发现了蚊子,这么多年以来,从北极到热带,从沙漠到海边,到处都是有蚊子的踪迹,它们适应能力极强的,想消灭它们是很困难的。
另外,蚊子实际上在生态系统中也是有作用的,比如说蚊子的幼虫是很多鱼的食物,它也是生物链的一部分。
蚊子的幼虫(图片来源:veer图库)
更重要的一点是,消灭一个物种不是那么简单的,它未来的风险是不可控的,也不可预测的。地球生态系统里,每个生态位都会有一个物种来占据。如果我们把蚊子消灭掉了,空出的生态位可能会被更“厉害”的虫子占据,未必是一件好事。
可以举一个例子,据我们的调查,之前西双版纳的蚊子主要是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很少,但是近几年来埃及伊蚊已经占据了80-90%的比例。如果现在广东把白纹伊蚊都消灭掉了,可能埃及伊蚊又会卷土重来了(之前广东的埃及伊蚊是很多的),而埃及伊蚊传播登革热病毒、寨卡病毒病毒的效率是远高于白纹伊蚊的,我们面临的疫情可能更复杂。
如果不能消灭蚊子,人类能做的是什么?
主要是研发疫苗、新的灭蚊药物和趋避剂,研究成本更低的灭蚊新方法,但是都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1)疫苗
这是经济、有效的手段。我们之所以现在不用担心库蚊传播的日本脑炎,是因为有疫苗。黄热病也有疫苗。
但是多数蚊媒传染病都没有有效的疫苗,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这些国内都没有有效的疫苗。美国FDA已经批准了两款基孔肯雅热疫苗,一款是减毒苗,还有一款是病毒样颗粒疫苗,但并没有在疫情爆发地区大规模用于公共卫生当中,而是用于特殊人群,如进入疫情严重的疫区及丛林的科研、医疗人员。我国尚未批准基孔肯雅热疫苗上市。
埃及伊蚊(图片来源:veer图库)
(2)灭蚊药物和趋避剂
目前主要使用的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不管是社区灭蚊使用的杀虫剂还是家里点的盘香、电蚊香片或电热蚊香液,都是这类。因为长时间、高强度的使用,蚊虫对这些药物已经产生了非常高的抗药性。根据报道,在广东特别是在广州,100%的蚊子都有抗药性,导致药效大大降低,必须要加大药量才能够起到效果。而在北京,据初步调查,至少20%的蚊子也产生了抗药性。
除了杀蚊,驱蚊也很重要。目前比较有效的驱蚊成分包括: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IR3535)等,还有一些植物源的。目前效果最好的仍然是避蚊胺。但是我们在实际使用中也发现,哪怕是用到我国规定的上限15%,它仍然是不能够有效的驱避蚊虫的。
这个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需要开发新的杀虫驱虫药剂,这方面是一直是缺乏创新的,导致蚊虫的防控一直效果不好。我认为这是对科研界和工业界提出的一个要求,让大家开发新的药物来打破现有的抗药性,需要工业界学术界在这方面加大精力,加大投入。
(3)灭蚊的新方法
现在已经在探索和初步实践的新手段很多。
比如用X光照射蚊子让它不育,把雄性的不育蚊子释放到野外,这些不育蚊子跟野生的雌性蚊子交配之后产生的卵是不能孵化的,从而降低野外的种群数量。
比如通过基因编辑给雄蚊引入特定的基因,该基因并不会让亲代蚊子产生异常,但却对后代致命。这些雄蚊跟野外的蚊子产生的后代会早早夭亡,这样也可以降低蚊子的密度。
比如向野外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子。沃尔巴克氏体是一类能够感染节肢动物的寄生细菌,蚊子感染之后,产生的卵不育,而且还能减低传播登革等病毒的效率。
另外,还有一些蚊子的肠道微生物可以抑制蚊子感染病毒,所以很多人也在尝试分离这些微生物往野外释放,希望起到阻断病毒传播的效果。
不过,目前要想大规模推广这些手段,成本还是比较高的。
您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对付蚊子?
我认为,不管什么灭蚊手段,只要这些手段的强度够大,蚊虫肯定会“反抗”的,比如产生各种突变。所以,任何手段都不要想着把所有的蚊子都消灭,而是把它控制在一定的水平,这是其一。
其二,应该采取新的手段解析蚊子传播这些传染病的过程,通过阻断这些过程阻断疾病的传播(而不是杀灭蚊子),实现绿色控制。
另外,应该开发各种趋避的手段防止蚊虫叮咬,只要没有叮咬,疾病就不能传播。我们团队现在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这方面的个人防护来做的。我们从植物提取物里面也提取了一个新的小分子,这个小分子不能杀死蚊子,但是能干扰蚊子的神经系统,阻止蚊子的叮咬。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开发了电蚊香、趋避剂等产品。并且在蚊子密度特别高的地方(新疆阿勒泰,西藏墨脱和西双版纳等地)做了很多的实验,效果还是不错的。
实用信息
蚊子真是根据血型来寻找目标的吗?
跟血型关系还真不大。蚊子找叮咬目标,主要是三个因素:温度,蚊子的触角上有温度传感器;二氧化碳,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是非常吸引蚊子的;气味,出汗、体表的微生物所产生的挥发物都会散发气味。如果一个人体温比较高、呼吸二氧化碳比较多、身体气味挥发得比较多,蚊子就比较喜欢了。
在蚊虫较多的时间或地区,个人如何做好防护?能给大家一点防蚊提示么?
在室内可以使用纱门、纱窗、蚊帐隔离蚊子。家中不要有积水,减少蚊虫滋生,蚊子的幼虫是在水里生活的。如果喜欢养水培植物,可以改成土培的。也可以用蚊香、电蚊香等驱避蚊虫的叮咬,
户外活动的时候穿浅色的长衣长裤,蚊子特别喜欢深色的衣服,特别是黑色的,穿那样的衣服就会“招蚊子”。另外,少去草地、树林、水边等蚊虫密度比较高的地方。在蚊虫比较活跃的时间,比如说日出之后两个小时之内,还有日落之前两个小时,减少户外的活动。户外活动时喷上趋避剂,现在最好的趋避剂仍然是避蚊胺。
作者简介
郑爱华,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多样性保护与有害动物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媒介昆虫与病毒互作课题组组长。研究蚊媒和蜱媒病毒的传播和扩撒机制,以及新型驱避剂开发。
采访整理:张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