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万雷萌、通讯员张凯、陈喜棠)近日,通山县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联合湖北博得生态中心团队开展的蝴蝶预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不仅记录到5科21属22种蝴蝶,还首次发现中国红色名录近危物种——大暮弄蝶,为即将启动的专项监测项目打下坚实基础,也成为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多年来生态良好、保护成效显著的生动体现。
本次预调查显示,22种蝴蝶中19种属于中国红色名录无危(LC)物种,2种未在名录中记录。最受关注的大暮弄蝶,作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前身为大伞弄蝶,2009年分类调整至暮弄蝶属,在中国红色名录中被评估为近危(NT),目前仅分布于浙江、福建、湖北等少数省份。成虫喜栖息于山地森林,依赖花蜜和树木汁液生存,但因种群数量稀少、栖息地碎片化,面临较高生存风险。
在此次预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保护区内的典型生境进行了细致勘察,规划出适合长期监测的蝴蝶样线,这些样线覆盖了森林边缘、溪流湿地等关键区域。同时,他们还拍摄了大量蝴蝶生态照片,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了直观且珍贵的素材。
“大暮弄蝶的出现,印证了九宫山作为中亚热带生态屏障的重要性。”调查负责人表示,本次预调查初步推测保护区拥有丰富蝴蝶资源,但需通过正式调查进一步摸清物种多样性及分布规律。2025年8月至2026年10月的专项监测将通过至少3次野外调查,其间会详细记录调查时间、地点、蝴蝶的分布情况、生境状况及受威胁和干扰因子等指标。
未来,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加强栖息地保护,减少人为干扰,构建“科研监测+社区参与”的保护网络,让九宫山这道生态屏障更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