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万雷萌
通讯员 王凯 李书悦
8月12日,丹江口市龙山镇土台村,绿苑生态园区的油橄榄叶片镀着午后的金光。为了当地樱花园提档升级,从襄阳市襄州区赶来的考察团围着苗木端详,绿苑负责人张世国拨开土层介绍:“看这须根,扎得深着呢,种过去准活。”
不远处的脐橙林里,农户吕奶奶手中的修枝剪精准落下。“山地流转年年分钱,园里务工月月领薪,去年挣了三万多!”叶影斑驳中,她笑纹舒展。
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守护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的丹江口市,2024年林业总产值达到42亿元。龙山绿苑7000亩荒山的蜕变,恰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一个缩影。
荒地织林
形成“林果+药材+菌菇+观光”产业矩阵
沿蜿蜒山路驶入绿苑,紫薇夹道,果香浮动。谁承想,这片生机盎然之地,曾是撂荒地。2008年龙山镇坡地整治后,1.2万亩林地分散在农户和集体中。“地块碎如补丁,谁都不愿经营。”张世国回忆。
要让林地“活”起来,必须先将破碎的地一块块拼起来。2016年,返乡的张世国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整合林地7000亩。“农户每亩年获分红100元,劳务优先雇用村民。”如今,绿苑辐射周边3个村3000多人参与产业发展。
拼起来的地,被分成了一块块“责任田”:800亩精品果园引进脐橙、杨梅等10余个品种;600亩林下中药材基地,种植天丁、七叶树等;20亩林下赤菇试验区利用腐殖质资源培育菌菇;还有1500亩观赏林带种满樱花、紫薇等花木,形成“林果+药材+菌菇+观光”的立体产业矩阵。
林业部门的精准扶持为转型添力。2018年,550亩荒山造林纳入补贴项目,每亩200元的补贴夯实了生态基底;2024年,两座100立方米蓄水池的建成,彻底解决了灌溉难题。
一树三吃
树上结果子,林下种药材,园子当景点
张世国蹲在七叶树下,指着树下的中药材说:“树上结果子,林下种药材,园子当景点,这叫‘一树三吃’。”
苗木基地里,樱花、紫薇按规格培育,成了抢手货。“陕西、河南客商常来拉货,去年销售额300多万元,荆州有处绿化工程用的就是我们的苗……”张世国翻着出货单,荒坡育出的苗木正为他乡添绿。
精品果园四季有景。五六月桑葚、杨梅缀枝,游客挎着篮子在林间采摘鲜果;眼下脐橙虽未熟,套袋果实已压弯枝头。
林下更是“藏金”:20亩赤菇40天收一茬,亩产5000斤,亩均纯收入可达5000至10000元;药材基地里,天丁、七叶树长势正旺。“去年天丁卖了不少,药厂还提出让我们做切片粗加工。”张世国介绍。
“多元开发不是瞎折腾,得靠技术托底。”丹江口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忠江表示,林业部门每年组织技术培训,邀请专家传授种植、修枝、有机施肥、打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青山永续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收益”成共识
“‘五一’假期日均千名游客来摘果赏花,豫陕车牌的车停满停车场。”绿苑生态园区管理员指向“林家乐”升腾的炊烟。去年,10万人次游客为绿苑带来超50万元的餐饮住宿收入。
这么热闹的人气,源于“生态+林旅”的深度融合。龙山绿苑将1500亩观赏林带打造成“春赏花海、夏避酷暑”的全域景观。腊月的红梅、三月的桃花、四月的紫藤花、五六月的硕果,让“花果山”成了跨省市的网红打卡地。
“所有开发都避让生态保护区,旅游步道依山就势。”赵忠江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强调。林业部门监测,龙山绿苑区域年减少水土流失14万立方米,为各类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形成“保护—发展—再保护”闭环。
龙山绿苑的实践让“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收益”成为共识。园区全面采用有机肥和生物防治,村民自发清理林下垃圾,松材线虫病防治无人砍伐病木,修建步道时为古树绕行……
从绿苑往远看,丹江口的林业故事处处精彩:“火焰山”治成了绿洲,油橄榄、油茶成了“摇钱树”,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000元。
这也映照着湖北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征程。从库区治理到国土绿化,从林下经济到森林康养,荆楚大地正以系统思维织就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的经纬,让“美丽湖北”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