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吉利发布的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上半年营收首次突破1500亿元大关,达到1503亿元,同比增长27%,创下历史新高,净利润92.9亿元,同比下降14%。
在亮眼的营收数字背后,是吉利汽车对市场格局的重新洗牌。
今年上半年,吉利总销量达140.9万辆,同比增长47%,市占率首次突破10%;新能源销量72.5万辆,同比增长126%,渗透率高达51.5%。
表面上看,92.9亿元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4%,但这一下滑主要源于2024年上半年出售附属公司及合资公司股权带来的非经营性收益。
如果除掉这部分收益后,吉利上半年核心归母净利润实际达到66.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02%。
吉利汽车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盈利能力也在稳步提升,毛利总额增至247亿元,整体毛利率维持在16.4%的健康水平,总现金储备更攀升至588亿元,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了现金流。
吉利的增长来源主要源于新能源车型,上半年新能源销量达72.5万辆,同比暴涨126%。
新能源渗透率高达51.5%,意味着吉利每卖出两辆车中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这一比例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尤为亮眼的是,独立仅两年多的吉利银河品牌上半年销量达54.8万辆,同比增长232%,截至7月底累计销量已突破120万辆,迅速崛起为国内销量仅次于比亚迪的新能源品牌。
很显然,吉利银河品牌的爆发式增长,直接推动了吉利新能源业务的跨越式发展。
吉利银河品牌的异军突起,则是通过“摸着比亚迪过河”实现的,比亚迪哪款车型畅销,银河便迅速推出相应竞品,这种策略在星愿车型上得到完美体现。
作为对标比亚迪海鸥的产物,星愿在尺寸上接近海豚,但起售价却比海鸥低1000元,同时在纯电续航和动力性能上略胜一筹。
这种价格低一点,配置高一点的组合拳效果显著,2025年上半年,星愿单车型销量超过20万辆,多次登顶国内单一车型销量冠军,成为推动银河品牌增长的头号功臣。
银河品牌的产品对标策略远不止于星愿一款车型,银河E8对标比亚迪汉EV,银河L7瞄准宋Plus DM-i,银河L6竞争秦PLUS DM-i,银河星耀8则与汉DM-i形成直接竞争。
这种全方位、系统性的对标布局,使得银河品牌能够在各个主流细分市场与比亚迪展开贴身竞争,蚕食市场份额,关键是一旦比亚迪降价冲销量,“内卷”、“打价格战”的帽子就会给你扣上。
但这种“摸着比亚迪过河”的策略也并非没有隐忧与挑战,单车售价下滑是另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2025年上半年,吉利汽车单车平均售价下降了1.4万元,主要原因在于银河品牌等平价车型销量占比提升,而高端品牌增长相对放缓。
价格下探虽然有助于扩大市场份额,但也直接压缩了利润空间,一部分新能源车型的利润率已降至5%以下。
未来吉利以价换量的策略能否持续,则取决于吉利能否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降本消化价格压力。
另外在国际化方面,吉利的表现并不好,上半年出口销量约18万辆,较2024年同期的19.74万辆下降约8%,其中东欧市场销量下滑高达40%-50%。
对标比亚迪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复制比亚迪在中国市场上的成功,但能否复制比亚迪的规模化效益和海外扩张的路径,目前吉利并没有表现出更强的实力。
就拿海外市场来说,今年上半年,比亚迪海外累计销量超47万辆,比去年全年海外销量还要多,吉利在海外市场的扩张布局显然略逊一筹。
未来吉利在借鉴学习的道路上,还应该通过差异化改进和市场布局提升份额,只有这样才能够更为持久的发展。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