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寿在飞机前留影。
曹爱军和父亲曹飞在曹仁寿铜像前留影。(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鲁腾 通讯员 刘建国
采访对象:曹仁寿烈士孙女曹爱军
采访地点:上海市闵行区
6月24日,第七届颛桥戏剧周在上海市闵行区兴都剧场拉开帷幕。
开幕大戏是情景剧《碧血长空》。这部剧以抗日烈士曹仁寿投笔从戎的事迹为蓝本,生动再现了航空英烈短暂而不凡的一生。
台下的曹爱军眼眶湿润:“爷爷的故事,从未被时光掩埋。”
爷爷飞行“驼峰航线”
在衡阳驾机击落日机
在上海市闵行区颛桥镇一小区,56岁的曹爱军拿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位英姿飒爽的青年倚靠着一架战斗机,把飞行员眼镜戴在额头上,照片的右下角写着“1938”。
“这是我爷爷,他是家里第一个走出村子的人。1933年,爷爷从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师范科毕业后,就在上海小学教书。那时候的他,课余爱琢磨音乐,小提琴拉得好,还会谱曲写歌。他还爱打球,文章也写得好。”这些事,曹爱军都是听奶奶王素筠说的。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爷爷毅然放下教鞭,投笔从戎。他先到汉口的陆军部队受训,后来听说招空军飞行学员,立刻赶去报名。”曹爱军说,凭着过硬的素质,爷爷通过了考察。
1941年1月,曹仁寿被编入空军第十一大队第四十二中队,驻扎在湖北恩施军用机场。1942年 “驼峰航线”开辟后,他奉命去印度接收新战机。
“在美军‘飞虎队’教官的帮助下,爷爷不仅熟练掌握了P-66型飞机的驾驶技术,还飞行了‘驼峰航线’,把战机安全带回。”谈及爷爷,曹爱军很是自豪。在曹爱军的讲述中,1944年,是曹仁寿最英勇的一年。春天在衡阳,他单机击落日机一架;冬天在贵阳,又和战友联手打下一架。可谁也没想到,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时,意外发生了。1945年6月5日,爷爷在恩施机场奉命出击迎战日军战机,刚起飞,飞机发动机突发故障。他不幸失事殉职,年仅32岁。
“爷爷牺牲时,奶奶正怀着身孕,即将临产。战友们怕她受刺激动了胎气,就模仿爷爷的笔迹给她写信报平安。直到父亲出生后,他们才敢把实情告诉奶奶。”曹爱军表示,爷爷与奶奶相处的时间很短,因为他要跟随部队四处作战。遵照两人的约定,这个在父亲牺牲后才来到世上的男孩,被取名为“曹飞”——带着爷爷对飞行的热爱,也带着一家人对他的思念。
“父亲的名字里藏着我们家的精神密码。虽然父亲没有机会目睹爷爷的光辉形象,但爷爷精忠报国的精神,始终烙印在父亲心中。”曹爱军说。
1952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曹仁寿为革命烈士,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1995年,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落成,曹仁寿名列首批烈士名单之中。如今,烈士的忠骨安葬在上海市闵行区烈士陵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爷爷保家卫国 父女扎根社区
退休后的曹爱军,生活的重心落在了家庭上。
每天早上,曹爱军便给父亲曹飞打个电话,询问他今天想吃什么。饭菜准备好后,她便从家步行到父亲家。
“走过去只要一刻钟,就当锻炼身体了。”曹爱军表示,到了父母家,吃吃饭,唠唠家常,享受只有“一碗汤”距离的平凡幸福。她笑称自己是个“小女人”,闲暇时最爱追剧,在别人的故事里悠然消磨时光。
退休前,曹爱军在颛桥镇翔泰苑居委会当了12年党支部书记。这份扎根社区的坚守,源于父亲曹飞的言传身教。
“他也担任了近10年的社区书记。”曹爱军介绍,父亲在任期间,创建了颛桥镇首个上海市文明小区,还组建了合唱团、二胡队、戏剧沙龙,用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精神生活。
“上班要早到,8点半上班,就8点到,先在小区兜一圈再办公。” 父亲这句朴实的叮嘱,成了曹爱军多年工作的准则。
让居民津津乐道的是,曹爱军动员居民在鹤翔路沿街围墙种植200余株藤本月季。经过精心养护,原本单调的围墙形成长达150米的立体花墙,每到花期繁花似锦,成为市民“推窗见景”的打卡点,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观赏。
2020年,新冠疫情突袭,曹爱军和十几名同事驻扎社区,连续3个多月坚守岗位,几乎没有回过家。那段时间,她每天早出晚归,忙得脚不沾地,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爷爷那代人保家卫国,父亲那代人建设祖国,我便在基层岗位上服务好百姓。”曹爱军说,如今退休了,她终于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也能循着心意出去旅行。
每逢烈士纪念日
师生都会到曹仁寿铜像前献花行礼
2024年7月,曹爱军踏上了前往恩施的旅程。她在日记中写道:“站在恩施机场的旧址前,我仿佛看到了爷爷当年那挺拔的身影,听到了飞机轰鸣的声音,感受到了紧张而又坚定的气氛。虽然岁月已经抹去了很多痕迹,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叶子,似乎都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
曹爱军说,站在这片曾浸染热血的热土上,既为爷爷的牺牲感伤,也为如今的繁荣欣慰。恩施之行,对曹爱军而言,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先辈精神的重逢。多年来,曹爱军与父亲曹飞始终在追寻先辈的足迹。他们翻阅泛黄的史料,走访相关机构,一点点拼凑出曹仁寿的抗战历程。那些曾经模糊的片段,如今已渐渐清晰。
事实上,在这片土地上,对曹仁寿的纪念从未停歇。
在上海小学校园内,有一幢以烈士名字命名的教学楼——仁寿楼。曹仁寿烈士曾在这所小学读书、执教。2003年建校百年之际,上海小学以曹仁寿的名字为教学楼命名,致敬这位在抗日战争中血洒长空的英雄,让爱国精神在琅琅书声中永续传承。
2019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上海小学举行了庄重的曹仁寿铜像揭幕仪式。全校师生伫立凝视,深切缅怀抗日英烈。每逢清明节、上海解放日、烈士纪念日,师生们都会前来献花行礼。
今年5月,在颛桥解放日纪念活动中,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袁卓琳同学以《申报》头版为创意载体,再现了曹仁寿的英雄事迹。
从校园情景剧到广场雕塑,从墨香书籍到创意作品,曹仁寿的故事正以多种形式被铭记、被传颂。
正如曹爱军所说:“爷爷从未离开,他的精神早已融入这片土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