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安检口拦截不合格充电宝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讨论的焦点集中在这些被拦下的“定时炸弹”究竟去了哪里,其背后折射出安全治理链条是否真正成为闭环。
2025年8月15日,国家认监委《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正式施行,明确要求充电宝必须通过3C认证。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开征集对《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等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制定后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将对包括充电宝在内的移动电源设置更严格的技术标准。不合格充电宝绝非小患,政策收紧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安全事件,这警示我们,无3C认证的充电宝,不仅是出行障碍,更是流动的安全隐患。充电宝安全不能止于机场拦截,还需多方协同,共同构建“生产-流通-回收-处理”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政府层面应强化动态监管,建立充电宝“身份证”制度。注册3C认证的充电宝可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官网,输入充电宝的品牌、型号或生产企业名称查询真伪。如果能将所有充电宝标注唯一防伪码,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验证3C认证真伪,更加便捷准确。同时,对机场、车站等关键场所的拦截设备建立电子台账,追踪自弃充电宝的最终流向,严防“官方拦截、民间回流”现象。
充电宝生产商需落实主体责任。除通过3C认证外,应主动参与回收计划。现在已有少量品牌推出“以旧换新”服务,消费者凭有效购买凭证参与活动可享充电宝实付订单金额50%优惠。生产商可对老旧充电宝进行召回,通过专业拆解,提取锂、钴等有价值材料,既降低环境污染,又实现资源循环。电商平台则需严格审核商家资质,对销售无认证产品的店铺立即下架并处罚。
消费者应树立安全意识。选择有有清晰3C认证标志的充电宝,看3C标志立体感,验证证书有效性,查生产日期(锂离子电池建议5年内使用)。优先通过品牌官网、大型商超、官方授权电商平台购买,避免路边摊或不明来源产品。避免长时间充电、暴晒或挤压。定期检查,若发现充电宝鼓包、过热,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联系售后。
充电宝虽小,却关乎千万家庭的安全。政府监管持续发力、企业标准动态升级、公众意识渐进增强将形成协同效应,治理闭环也将真正推动充电宝真正成为“安全宝”,而非“定时炸弹”。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向韵伊(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网评团队、中共当阳市委宣传部)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