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黄涛通讯员 胡梦 黎婉婷)基础疾病缠身、难以承受手术、无法耐受化疗,当癌症晚期患者遇到这些情况,该如何“绝地求生”?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胸心外科主任董永强团队已成功运用“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术”为多名中、晚期肺癌患者实施治疗,给他们带去了新的希望。
病情复杂,七旬老人抗癌路陷困境
72岁的赵婆婆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曾植入3个冠脉支架,还伴随有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和间质性肺炎。近期,赵婆婆因为长期胸闷去医院检查,发现左上肺有一个肿瘤,并最终通过支气管镜活检确诊为局部晚期的肺鳞状细胞癌。
传统的手术切除风险极高,脆弱的心肺肾功能又无法承受全身静脉化疗,赵婆婆和家属心急如焚,多方打听后,慕名来到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胸心外科。
“毒杀”+“饿死” 双管齐下精准消灭肿瘤
胸心外科主任董永强针对赵婆婆复杂的病情,组织了多学科专家会诊(MDT)。经过缜密评估,专家们一致认为: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微球栓塞(BACE)是最适合赵婆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董永强介绍,BACE是一种“双管齐下”的精准打击策略。首先通过一根纤细的导管,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实时透视导航下,插入为肺部肿瘤供血的支气管动脉分支,将高浓度的化疗药物直接“灌注”到肿瘤内部的核心区域。“这样可以大大延长药物在肿瘤局部的有效作用时间,显著提高了杀伤效率,同时避免了传统静脉化疗药物撒大网式地流遍全身。”董永强表示,精准灌注能有效减轻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化疗毒副作用。
在灌注化疗药物之后,医生会通过同一根导管,向肿瘤的供血动脉内注入特殊的微球栓塞剂。这些微球就像精准投放的“路障”,迅速堵塞肿瘤赖以生存的血管,切断血液和氧气供应。在“毒杀”与“饿杀”双重作用下,能显著缩小肿瘤体积,延缓肿瘤生长速度。
经过充分沟通,赵婆婆及家属同意接受BACE治疗,董永强主任团队凭借精湛的介入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在DSA的实时引导下,成功将导管超选至为肺部肿瘤供血的特定支气管动脉分支。高浓度的化疗药物被精准地输送到肿瘤内部,随即,微球栓塞剂被注入,有效阻断了肿瘤的血流。整个手术过程仅耗时约1小时,术中出血极少,术后只在赵婆婆大腿根部留下一个微小的2毫米针眼。
术后仅1周,长期困扰赵婆婆的胸闷症状就消失了。术后1个月复查胸部CT,赵婆婆肺部肿瘤体积显著缩小,因肿瘤压迫阻塞而塌陷的肺组织也基本复张了。
专家警示:肺癌早筛是关键防线
董永强特别强调,肺癌早期症状隐匿甚至没有症状。临床上,超过70%的患者在出现明显症状如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就诊时,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早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可以高达90%以上,而到了中晚期会骤降至20%左右。 这个巨大的生存率鸿沟,凸显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极端重要性!”董永强建议,45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吸烟史、肺癌家族史、长期接触粉尘或有害气体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主动将低剂量螺旋CT(纳入年度常规体检项目。这比传统的胸片能更早、更清晰地发现肺部微小结节,是提高肺癌早期检出率、挽救生命的最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