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岸线到绿色产业,从防洪灌溉到文旅融合,湖北正在以一场深刻的河湖资源“三资改革”,唤醒荆楚大地江河湖泊的新生机,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湖北答卷。
近日,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全省4231条河流、755个湖泊量身定制建设蓝图。该《意见》创新提出“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产业化”的“三资改革”路径,通过用水权交易、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文旅资源经营权出让等机制,致力激活长期“沉睡”的河湖资源。
破解“沉睡难题”,让河湖资源“活”起来。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美誉,丰富的水资源既是发展的天然优势,也是治理的重大挑战。长期以来,这些资源的价值未能充分释放,如同“沉睡的宝藏”。此次湖北以“三资改革”破题,全面摸清水利资源资产家庭,建立“三资清单”与“盘活清单”,借助市场机制推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产业。江河湖泊不再仅是自然禀赋,更成为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的生态资产。这一改革路径在全国具有前瞻意义,为破解资源闲置问题提供了湖北方案。
破解“转化难题”,让生态价值“显”出来。“三资改革”的关键,是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意见》明确,通过用水权交易、水生态价值补偿、经营权出让等方式,实现河湖资源资产化,并灵活运用抵押贷款、取水贷、REITs、ABS证券等多元融资手段。例如,湖北有农业企业通过获取水生态产品经营权,成功开发生态渔场与亲水观光项目,实现营收多元化。这类“小切口”的改革试点,正悄然做活生态价值实现的“大文章”。湖北的改革系统性推进资源向资产转变,使隐性生态价值通过市场机制得以显化、量化。
破解“融合难题”,让水经济“旺”起来。《意见》明确提出培育“河湖+”融合业态,做强“水经济”。依托“两库三江千湖”的旅游资源,湖北将打造一批水利风景区与幸福河湖旅游节点;立足“河湖+农业”,发展生态渔业、水生蔬菜种植,构建具湖北特色的“水乡田园”绿色食品产业链;布局“河湖+绿色低碳产业”,借优质水源发展饮用水产业,推进河湖淤泥资源化利用。放眼全国,浙江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正积极激活水岸经济;河南平顶山湛河通过系统治理,变身城市会客厅和打卡地。在此背景下,湖北的“三资改革”,正是探索一条兼具荆楚韵味与水经济特色的融合发展新路,让幸福河湖真正成为惠民富民的金山银山。
随着“三资改革”持续深化,湖北的河湖资源不仅是防洪排涝的工程载体、生物栖息的自然空间,更是蕴含巨大经济潜力的绿色资产。浙江“水美浙江”、河南湛河治理等已初见成效。湖北能否实现千湖之省的后来居上,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激活沉睡资源、畅通价值转化路径、做强水经济融合。未来,荆楚大地将不仅呈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画卷,更将写就“两山”转化的鲜活实践,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湖北样本。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乐萧(武汉市长江新区“江小豚”团队)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