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所“精理强工”的新型大学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因集中了一系列大科学装置而知名。今年6月,大湾区大学(以下简称“湾大”)在这里正式成立。这是一所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东莞市政府投入保障为主的公办高校,也是最新诞生的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学之一。
湾大首批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今年仅在广东省内招生80人。物理类考生中,湾大在广东的最低投档分为622分,和华南理工投档分数基本齐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湾大创校负责人田刚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首次招生结果超出预期,与湾大身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优势有关。例如,学校现有近三百名教研人员,这意味着首届学生将享受3:1的师生比。近日,这所致力于让学生与大学共同成长的高校迎来了首届新生的开学典礼。
从主持筹建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到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再到成为湾大的筹建负责人,田刚一直在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试验。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新型研究型大学就是这样一片“试验田”。他为湾大定下的发展目标是“精理强工”。他希望,这里的改革,最终能为中国高等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
田刚 图/受访者提供
不要陷入无意义的“卷”
《中国新闻周刊》:6月19日,湾大才正式获批,距高考志愿填报结束只剩两周左右,这么短的招生宣传窗口期内,为何湾大还能取得不错的招生结果?
田刚:湾大从6月20日正式开展招生工作,广东高考6月25日放榜,29日开始填报志愿,到7月4日就结束。对我们来说,确实是时间紧、任务重,招生工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作为一所刚成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学生和家长对我们了解很少,招生咨询时,许多家长不清楚什么是新型研究型大学,只关心我们是不是“985”“211”或“双一流”高校。对此,我们需要仔细解释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机遇。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几乎“全员动员”,由各学科老师组成300多人的招生团队,分区、分片深入广东省多所中学。宣传过程中,我们重点强调学校在人工智能、数学、机器人、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方向的师资优势,学生能得到的关注、指导,相比多数传统大学有一定优势,这也是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因为“小而精”,可以对学生实行个性化培养。
广东省今年共有76万高考考生,湾大最初定下的招生分数线目标为全省前2万名。从最终招生结果看,超额完成了这个目标。我们希望明年招生人数能增加,并且扩大到广东以外的地区。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这所新大学的校长,你心目中理想的学生画像是怎样的?
田刚:我希望湾大的学生首先要对追求知识有热情与兴趣,在学习上能持之以恒;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后者,当学生们从应试教育为主的基础教育阶段走向大学后,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能力是决定其能否顺利过渡的关键。
我亲身参与了今年的招生工作,我发现,选择湾大的学生中,多数很有主见,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有一定主导性,而且家长也比较支持孩子的自主选择,较就业等因素,更关注湾大能在其擅长的优势方向上提供怎样的资源。因此,我认为这是一种双向选择。
现行教育制度下,高三阶段学生主要的精力就是准备高考。因此,如果一个学生能在高三阶段坚持下来,并且仍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进入大学以后,在个性化培养的激发之下,他一定有更大概率成才。
湾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球视野、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希望这些学生未来成为能快速适应变化、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显著作用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
《中国新闻周刊》:湾大自身的定位是怎样的?近年来,多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先后成立,湾大有何独特优势?
田刚:湾大的首要优势就是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这里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和人才集聚,人口结构充满活力。湾大提出“大学+”的发展口号,其中“+”的对象就包括位于大湾区的大科学装置和头部科技企业,我们希望与它们开展深度合作。
比如,湾大所在的位置,隔壁就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国家级实验室和科学装置。这两者都和材料学科有关,所以我们优先筹建了物质科学学院,聚焦材料领域。湾大工学院的主要发展方向为机器人,也得益于大湾区在先进制造业方面的雄厚基础。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重点布局6G通信技术,则与湾大毗邻华为等企业密切相关。未来,我们的学科布局会继续紧紧围绕松山湖及大湾区的国家科技园区,也将为大湾区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
同时,湾大非常重视发展基础科学。我认为,基础科学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长期效应,要建设高水平的理工大学,必须夯实理科知识基础,特别是提升学生的数学、物理学科素养,而非局限于培养“工科思维”。在湾大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中,“基础扎实”是第一条。基础扎实与源头创新相关联,是第一性原理思维的支撑,湾大致力于培养具有源头创新和第一性原理思维潜力的人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避免盲目跟风。
因此,湾大的定位,就是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中国,辐射世界,以理工为主、精理强工,能引领未来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兴起,虽然源于服务国家新时期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但我们不应仅限于解决产业的具体技术问题,还应注重承担更具基础性、辐射范围更广的源头创新研究,最终助力科技实现底层逻辑上的升级与迭代。
《中国新闻周刊》:以“小而精”为共性特点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普遍对学生开放专业的自由选择权,并在通识课程体系、专业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变革与创新。湾大在这些方面采取了哪些做法?
田刚:湾大第一年开展通识教育,所有基础课对全部学生开放。从大二开始进行分流,学生将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与潜力后,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这是院系和学生的双向选择。
湾大还会安排基于学分的多专业学习路径,在学籍管理方面也会进行相应调整。我们花了气力研究每个专业的学分怎么设置,目前的方案是每个专业培养方案不超过 150 学分。同时,学校还要求在 150 学分内,要留有一定比例的任选课学分,希望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课后学习与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选择与探索学习内容。这些设计都以“尊重选择”为原则,并进行了一定的平衡。
对于特别有天赋和兴趣的学生,我们还会采取小规模实验班的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目前,湾大已设置了数学和人工智能实验班。未来可能进一步增加其他方向的实验班。
我在北京大学给本科生上课时,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课程已达到了研究生课程的深度,但部分大一学生依然会觉得“太浅”。对于拔尖人才,我们需要根据个人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实验班采取弹性的选拔方式,通过学业导师与学生的充分沟通、对学生的考察,吸纳那些真正对所选专业感兴趣、基础好的学生。如果学生加入了实验班,发现“跟不上”或兴趣有了变化,可以随时退出。
在科研方面,我们也采取灵活的培养方式。湾大的实验室向所有感兴趣的学生开放,但对于本科生参与科研,不作强制要求。我认为,学生在本科阶段的核心任务还是夯实基础。在学生还不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兴趣的时候,过早参与科研虽然能积累一定经验,也可能制约其独立科研能力的培育,不利于学生未来的长期发展。
总的来说,湾大在人才培养上强调灵活创新、个性化培养。现在有些观点认为教育改革要“反内卷”,但客观来说,完全摒弃“卷”是不现实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其真正的兴趣和优势所在,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让学生正向地参与竞争,而不是盲目地挤入那些所谓“时髦”但自己并不擅长的赛道,陷入无意义的“卷”。
大湾区大学建筑群一角 图/视觉中国
“要有长期主义的耐心”
《中国新闻周刊》:无论人才培养还是学科布局,关键都在于人。作为一所刚成立的大学,并且坐标在东莞,湾大在引进人才时面临怎样的挑战?如何克服?
田刚:人才引进上,我们始终坚持高学术标准。比如,湾大先进工程学院院长王煜是享誉国际的机器人领域专家;大湾区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湾大讲席教授夏志宏则是国际知名的数学家,解决了百年数学难题庞勒维猜想,全职加盟湾大后,已成为我们在人工智能方向的领军人物。此外,学校还有一批非常优秀的青年学者,目前,教师团队整体上比较年轻。
对于已取得较高学术成就的知名学者来说,加入湾大不是来领导一个现成的、大而全的院系,而是可以自行选定方向,组建团队,建设一个全新的学科或研究方向,是“从0到1”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创业”。对此,学校给他们提供了资源上的充分支持。同时,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也为国际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落地创造了良好条件。
我的目标是,重点布局的几个学科方向,湾大至少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以数学为例,我选择的就是与北大等传统综合性大学不同的差异化竞争路径。我们主要聚焦于应用数学、人工智能、信息科技等前沿方向,并不追求在各个方向上全面铺开,这是学科建设上的“小而精”。
《中国新闻周刊》:湾大的教师团队相对年轻。现在,最困扰青年学者的就是“非升即走”,国际顶尖大学常用的“预聘—长聘制”在中国的实践中已经变形。湾大如何构建自己的人才评价体系,让青年教师跳出“卷论文”“卷项目”的焦虑与困境?
田刚:我在担任北大副校长时就分管过人事工作,经验告诉我,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方面,要找对人;另一方面,要有长期主义的耐心,为人才成长提供充分的制度和资源支持。
和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一样,湾大在聘用机制上也采取国际通用的“预聘—长聘制”,新引进教师通过6年的考核期后,可以晋升为长聘岗位。但我们的创新之处在于分序列管理,教研序列侧重教学和科研,产业序列则关注教师解决实际产业问题的能力。对产业序列教授的评价,不看重文章,而是关注项目、产品、专利与科技成果转化,关注教师为企业究竟解决了哪些真问题。
对于教研序列的教师,湾大在制定考核标准时,也不设置论文、课题项目等需要量化的硬指标,唯一的标准就是小同行评议,尤其是国际同行评议。我们会重点考察其科研成果是否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充分认可,学术独立性对青年学者而言也至关重要。
《中国新闻周刊》:下一阶段,你的工作重心是什么?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未来面临哪些挑战?
田刚:在学校已完成初步建设、具备一定师资规模的情况下,当前最主要的挑战集中在两方面——人才培养和持续性的高水平人才引进。当然,想要管理好一所大学,还涉及各种复杂的平衡问题。比如,我们希望给老师充分的自由度去探索前沿领域的研究,但学校管理也需要规章制度,其中的平衡如何把握?行政团队规模大了之后,是否会出现官僚化、行政化的问题?等等。
对于新型研究型大学来说,优势在于从零开始,制度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但其难点也正在于此:如何在一开始就把制度设计得更具系统性?如何让多背景人员构成的队伍形成合力、在理念上达成共识?对湾大而言,这将是发展早期要克服的关键挑战。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员,新型研究型大学必然要遵守一些既定的制度。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取得平衡,将成为新型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制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绕不开的问题。
此外,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总体偏年轻化,给学校注入活力的同时,部分教师可能在独立招收研究生和承担教学任务方面缺乏经验。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未来,我们还需考虑如何引导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之间寻找平衡,让两者相互促进。
新型研究型大学承担着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探路的使命。我认为,这些新型学校对传统大学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与刺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崛起,不意味着对传统大学的某种否定,二者应优势互补,共同进行适应时代变化的变革。
记者:霍思伊 曹然
实习生:刘孜妍
运营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