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良成讲述野核桃的故事
古老的野核桃树依然在结果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付勤 黄伟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野核桃沟,哈萨克语称“江嘎德萨依”,现存野核桃树5500-10000株,是亚洲现存规模最大的第三纪孑遗野生核桃群落。
9月18日,巩留县文旅投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彭良成向“走进美丽新疆”的省级媒体记者们解释了这个略显生僻的概念:第三纪就是“第三个衍生期”,是地质年代名称,大约距今2600万年。
彭良成说,新疆野核桃沟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大野生核桃林,另一处在哈萨克斯坦。虽然地理位置相去甚远,但都属于天山山脉。天山用它的方式,在数千万年间,将这些珍稀的树种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封存下来,如同在天然基因库做了“备份”。
这样的“备份”,原本在乌克兰也有分布。但据彭良成介绍,乌克兰的野核桃林也许已经不存在了。根据现有消息,截至2025年6月,乌克兰已有超过200万公顷森林毁于战火。
一粒种子,在漫长的千万年时光中,熬过几次冰川时代,熬过所有冰雪、干旱、洪水、地震、山火、风暴,熬过一切人类造成的巨大破坏,终于让我们看到它发芽、长大、开花、结果,怎么不能算一种奇迹?
在野核桃沟,这样小小的奇迹还有很多,已查明珍稀物种354种,被誉为“中生代植物群落博物园”。那些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古老植物,见证了数千万年的时光,见证了人类一代代的生息繁衍,此刻又正在静静见证巩留这座“蝶城”的蝶变,见证绿水青山如何带来了金山银山。
保护珍贵的遗传基因库,保护物种多样性,是文明对于未来的承诺。每一粒种子,都带着特定水土的记忆,却又蕴含着超越地域的普遍价值。它们在数千万年间的生生不息,或许就是自然想给予人类的最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