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们参观大棚蓝莓基地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万军 通讯员 胡剑芳 李婷婷 李卫东
鸡粪秸秆变肥料、养殖尾水零排放、蓝莓亩产值达十万元、农林废料成燃料……9月16日,全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绿色转型培训班在湖北咸宁市咸安区开班,100余名学员深入当地四大示范基地,实地解码农业绿色发展的“咸安实践”。
畜禽粪污资源化
贺胜桥镇万秀村的穗岐农业科技公司,展示了农业废弃物的“变身魔法”。在智能化生产车间,鸡粪与粉碎后的秸秆经高温好氧发酵后,转化为褐色颗粒状有机肥。“我们年处理10万吨鸡粪、5万吨秸秆,年产10万吨有机肥,氮磷钾含量达到国标二级以上。”公司总经理李方斌介绍,通过与华中农大、湖北省农科院合作研发,构建了“研发—生产—检测”技术闭环,形成“农业废弃物—高值肥料—生态种植”全产业链。现场学员对发酵设备和成品肥料驻足拍照,河北农业技术员赵亮表示:“这种‘变废为宝’模式解决了我们养殖场粪污处理的大难题。”
养殖尾水治理循环化
向阳湖镇鑫水河养殖场是咸宁首家规模化鲈鱼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现场“三池两坝”尾水处理系统让学员直观感受了生态养殖的魅力。500亩养殖水面年产鲈鱼等160万斤,其尾水经沉淀池、曝气池、净化池及两道过滤坝处理,污染物去除率超85%,回用率达90%。“我们创新构建了‘尾水—沉淀池—生态沟渠—稻田’四级循环链,通过稻田吸附净化,土壤有机质提升15%,实现‘以水养田、以田净水’。”养殖场负责人指着曝气池水面上栖息的白鹭说。这套模式不仅使养殖废水零直排,还带动周边200亩稻田增产10%,年产值达3000万元。
精准种植科技赋能化
在向阳湖镇祝垴村,国桥农业300亩大棚蓝莓示范基地颠覆了传统种植认知。“通过电脑控制滴灌系统,每天6次精准浇水施肥,结合测土配方和有机肥替代,亩产量预计达2000斤。”公司总经理陈国庆介绍,基地采用加厚地膜保墒、太阳能杀虫灯和天敌昆虫控害等措施,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60%。“今年11月开花,明年2月上市,按有机果每斤50元计算,亩产值可达10万元。”学员们对智能化大棚内的温湿度传感器和水肥一体机兴趣浓厚,感叹道:“精准农业让‘亩均效益’实现质的飞跃。”
农林废料能源化
汀泗桥镇青源生物科技公司,则给出了秸秆处理的“高价值方案”。车间内,粉碎机将秸秆、树枝粉碎后,经烘干、压缩制成直径6厘米的圆柱形燃料棒。“这些燃料热值达4200大卡,相当于0.8吨标煤,年处理10万吨农林废料,产5万吨生物质成型燃料,替代燃煤减少碳排放3万吨。”公司负责人胡象勇介绍,通过与华中科大煤燃烧重点实验室合作,产品已进入湖北、湖南的工业锅炉市场,年产值5000万元。
咸安系统治理经验化
咸安区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当地累计投入6977万元,建成14处尾水处理示范点,覆盖池塘1.695万亩;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100%,资源化利用率90.1%;2024年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90.6%,绿色防控覆盖率57.1%。“我们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全链条治理,形成可复制的技术模式。”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说。
此次观摩让学员们收获颇丰。学员代表感言:咸安的实践证明,农业绿色转型不是简单的污染治理,而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咸安经验”不仅拓宽了工作思路,也为今后各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上一篇:柏林马拉松:萨维夺冠仍留遗憾
下一篇:销售面积九连增湖北楼市逆市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