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的襄荆高铁体验之旅,以一碗襄阳牛肉面30分钟抵荆后仍热气腾腾的细节,勾勒出高铁通车的生动画面。随着设计时速350公里的襄荆高铁本月通车,叠加年内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贯通,湖北首条高铁环线闭合,武汉、襄阳、宜昌金三角迈入“1小时生活圈”。这不仅是时空压缩,更是湖北加快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血管重构”,将加速荆楚大地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高铁环线的闭合,正在重塑湖北经济地理版图,为支点建设筑牢交通根基。襄荆高铁通车后,襄阳至荆门旅行时间减半,至宜昌从4小时压缩至1小时,时空距离的锐减直接激活沿线城市发展潜能。荆门西站作为三线枢纽,预计年旅客吞吐量达110万人次,成为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加速流动的关键节点。2025年上半年,湖北GDP达2.96万亿元,同比增长6.2%,经济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与交通升级形成鲜明正相关,凸显“轨道上的湖北”释放的空间红利。年底全省高铁总里程将突破2500公里、跃居全国前五,而闭合的高铁环线更如“循环泵”,将武汉市、孝感市等8个市州串联成有机整体。仙桃、宜都等8县市连续四年入围“全国百强县”且数量居中部第一,正是高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注脚。交通便捷化打破了城市壁垒,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为支点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高铁环线以“1小时通勤圈”为钥匙,为湖北支点建设解锁了产业协同新动能,推动区域产业格局从“单点突破”向“集群共生”深度重塑。武汉依托国家中心城市势能,2025年一季度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劲增20.1%,光电子、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借高铁网络加速向周边辐射;襄阳汽车产业借呼南通道对接长三角供应链,物流成本降低催生竞争力跃升;宜昌绿色化工通过“高铁+长江航运”联动,构建多元运输体系拓展市场空间。这条钢铁纽带不仅串联地理节点,更续接产业链断点。武汉的研发设计、襄阳的零部件制造、宜昌的新材料供应,在1小时时空半径内形成完整产业闭环。这种高效协同推动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攀升,持续夯实湖北在中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为支点建设注入澎湃产业动能。
高铁时代的来临,为武汉、襄阳、宜昌三市差异化发展注入新动能,使其湖北经济核心引擎作用愈发凸显。武汉凭借中欧班列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120个城市和地区的开放优势,可借高铁网络强化科创与高端服务功能,推动光电子等优势产业集群扩容,巩固国家中心城市地位。襄阳作为呼南通道关键节点,既能深化与中原城市群协作集聚产业资源,又能通过高铁环线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拓展腹地,打造区域汽车创新中心。宜昌则整合长江航运与高铁优势,依托高铁催生的“快旅慢游”客流,推动三峡、清江等生态旅游发展。2025年上半年湖北旅游收入大幅增长,印证了高铁带动效应,宜昌可借此推进绿色经济提质,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城市。三个极点如同三足鼎立,借高铁环线实现各展所长、相互支撑,将释放更强辐射力,引领湖北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高铁带来的民生温度,正成为支点建设最温暖的注脚。当襄阳工程师实现武汉参会与厂区办公的“日往返”,当宜昌柑橘借高铁冷链直达武汉商超,当武汉三甲医院专家乘高铁常态化跨城会诊,这些流动的场景勾勒出“1小时生活圈”的民生图景。数据显示,湖北城乡消费比缩至1.48,8个“百强县”GDP均值达934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资源均衡配置的成效直抵民生末梢。高铁重构的不仅是地理版图,更是民生获得感,它让优质教育、医疗、消费资源突破行政壁垒自由流动,使“同城化”从概念变为日常,在缩短时空距离的同时,更拉近了人心距离,为支点建设筑牢了民心根基。
热气腾腾的襄阳牛肉面,是湖北交通跨越式发展的生动注脚。从“九省通衢”到“高铁闭环”,湖北以交通升级为支点撬动高质量发展,1小时内可尽享三镇烟火、汉江晨曦与峡江风光,荆楚大地的发展动能正随着这碗热面的烟火气而持续升腾。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政法委“清江剑”团队负责人、湖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联第五届作协理事)
责编:沈素芬
下一篇:远海有多远?中国军号重磅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