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布布,拉布拉布拉布布……”相信不少人对泡泡玛特旗下爆款IP“拉布布”的主题歌并不陌生。如今,像拉布布这样的潮玩商品,正迅速风靡中国市场,甚至走向全球。《2025年轻人情绪消费趋势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超六成年轻人愿意为自身情绪买单,近九成年轻人更是接受为情绪价值支付溢价。
以情感共鸣、兴趣满足为核心的 “情绪经济”,已不再是偶然出现的消费新现象,而是逐渐成长为驱动市场增长的新引擎,年轻人 “情价比” 优先的消费倾向也愈发凸显。越来越多年轻人在消费时,更看重产品背后所承载的高情绪价值。这不禁让人思考: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为何年轻人对部分商品的选择,会更偏向“情价比”而非传统的“性价比”?要解答这一问题,就必须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消费心理逻辑。
首先,情绪消费成为年轻人实现心理对冲的重要途径。当前经济环境整体处于调整期,就业竞争加剧、住房成本高企、日常生活压力叠加,让不少年轻人倍感压力。而情绪消费逆势增长的现象,本质上是压力情境下“消费理性进化”与“心理代偿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年轻人在日常必需消费中格外注重性价比,力求压缩生活开支;但在能带来情绪价值的消费上,他们却愿意投入。因为这类消费带来的情感回报,远高于普通物质消费的边际效用。另一方面,面对买房、买车等短期内难以实现的大额消费目标,年轻人往往感到无力,此时“花小钱”购买潮玩、盲盒等“情价比”产品,既能即时舒缓压力,更能让他们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完成心理层面的平衡。
其次,“情价比”产品精准契合了年轻人对刺激与兴奋感的追求。盲盒拆箱的未知、玩偶收藏的满足、直播间抢手串的紧张、抽限量卡片的期待……这些都属于典型的“情价比”消费场景。年轻消费者其实清楚,这些产品的实际成本远低于售价,但依然愿意为其付费。以盲盒为例,从期待新品发售、下单购买,到亲手拆开包装的全过程,消费者能持续体验到期待、兴奋、惊喜等强烈情绪。即便这种快乐或许短暂,却足以形成强大的吸引力,驱动他们反复消费。
再者,“情价比”消费承载了年轻人彰显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若将“情价比”商品与奢侈品对比便会发现,二者在功能上有相似之处,它们都可能成为特定圈层的“符号”,代表着某种兴趣偏好、身份标签或社交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社交与自我表达需求。最直观的例子是:当某款潮玩挂件、限量玩偶或国潮 T 恤被热门博主、明星佩戴或使用后,往往会引发粉丝跟风购买,甚至出现 “溢价数倍仍一抢而空”的现象。此时,产品早已超越其本身的使用价值,成为消费者区分自我与他人的“标志”:通过拥有这类商品,年轻人既能融入心仪的兴趣圈层,也能间接实现“摆脱普通标签、凸显个性” 的心理诉求,最终获得身份认同的满足。
不可否认,在多重消费心理的推动下,“情价比” 消费在年轻群体中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在这股消费热潮中,年轻人更需保持清醒:要学会区分“真正需要”与“单纯想要”,避免被流量营销、资本炒作裹挟,陷入盲目消费的陷阱。“情价比” 消费本身并非不可取,它确实能为年轻人的生活增添色彩、缓解压力,但关键在于保持理性,在为情绪买单前多一份思考,在追求情感价值时不迷失自我,才能让“情价比”消费真正服务于生活,而非成为生活的负担。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珮雯(“文安平”网评团队、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