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思想的外衣。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对于准确传达信息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传播中华文化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网络嵌入社会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语言形态。然后,进入直播间,“你这个老6”“拴Q”“修勾”……评论区和弹幕“黑话烂梗”便扑面而来。调查显示,我国有近2亿的未成年网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逾97%。“黑话烂梗”在如此庞大的未成年网民规模下传播速度之快,犹如田间野草,其对于规范用语环境的危害,更甚于野草对于作物的侵蚀。
由此看来,对于“黑话烂梗”肆意蔓延的现象,我们下大力气予以遏制是刻不容缓的。但仅靠某一方单打独斗是难见成效的,这需要多方协同、形成合力:首先各有关主体要凝聚共识,认识到规范使用语言不仅是在维护语言的清晰度与美感,减少沟通壁垒,而且也是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其次是平台要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主动筑牢“第一道防线”,完善技术与人工的双重审核机制,更新内容创作规则,对违规视频和账号,加以提示甚至警示,情节严重者对其进行处罚;再次是家校要发挥引导教育的作用,疏堵结合,开设相关特色课程,提高孩子的语言辨别能力,加大优秀文学作品传播力度,培养孩子的语言鉴赏能力,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开展亲子共读,多与孩子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语言氛围。构建和谐美好的网络空间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唯有携手用行动践行责任与担当,才能让网络成为传播知识、分享快乐、增进友谊的桥梁,而不是滋生负能量的温床。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健康的语言环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反之,如果任由不规范的语言泛滥,不仅会破坏语言的纯洁性,还可能导致沟通障碍,甚至引发不必要的争端。2024年,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作为普通网民,应该从自身做起,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积极参与到维护网络环境的工作中来。平时上网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当遇到不当言论时,可以通过举报等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当然铲除“黑话烂梗”不等于反对一切的语言创新。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需要也必然创新,但需要的是守正创新。对于经历大浪淘沙的、经受过时间检验的新词语我们要持包容的态度,将其播种到语言的土壤中,让其扎根生长,为语言提供源源不断的鲜活生命力。
语言是思维的边界,思维是行为的前提。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既要拥抱语言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更要守护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全社会要以包容审慎的态度,坚持守正创新,齐心协力、驰而不息地铲除“黑话烂梗”,还语言一片净土。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韩臻俊(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北湖街道)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