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林民旺】
今年五月以来,印度和美国的关系不断恶化。最初的分歧只是外交上的,特朗普认为自己在促成印巴避免核战争上是有功劳的,而印度却拒绝承认。随后,两国关系逐步发展到美国领导人对印度恶言相向后,又对印度施加了关税惩罚,并且手段还在不断加码。
虽然印度有所不满,但还是在努力避免形势朝着对抗的方向发展。印度迄今为止无法理解:特朗普政府为什么要打压印度,毕竟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时,莫迪和特朗普都声称彼此是自己最好的好朋友。
为了表示对特朗普政府关税惩罚的不满,印度最近迅速主动地改善同中国的关系。8月31日,莫迪赴中国出席上合组织天津峰会,这是他自2018年以来的首次访华。除了与中国国家领导人会晤,莫迪还在天津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进行了异乎寻常的亲密互动。印度方面透露,俄罗斯总统普京计划将于今年年底访印。
9月1日,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的正式会晤前,印俄领导人同乘一辆车,一对一交谈了近一小时 社交媒体截图
当然,印度在改善恢复同中俄关系的同时,还是小心翼翼地把握了一定的尺度。例如,为了减弱来华访问的敏感性,莫迪特意在访问中国前安排访问日本,以作为某种形式的外交对冲。莫迪也是为数不多的不参加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少数外国领导人。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上,印度扮演的角色也不算是积极的。除了不参加9月1日下午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外,印度还在上合会议上不断地将双边分歧带到上合多边平台中来。
由于担心被美国视为“反美”,印度方面拒绝了莫斯科提出在天津召开中俄印三方领导人会议的要求。对于9月8日巴西组织召开的金砖领导人特别峰会,印度只是派了外交部长参加。
印度还在努力加强同美国盟友日本、欧洲的外交协调,还期待着共同推动特朗普政府恢复对印太战略的热情,以试图推动美国“回心转意”并回到“正轨”。不过,这可能反而激怒了特朗普政府。美国最近通过了一项法案,拟对印度外包行业加强打击。
但印度仍生活在美国拜登政府时期的战略期待中。莫迪政府过去已经将战略赌注押在美国身上,如今却难以享受到美国给予的慷慨和优待。
显然,印度也高估了中美战略竞争的可能性。尽管华盛顿需要能够平衡遏制中国的伙伴,但是这个伙伴却不一定是印度。对美国来说,印度的崛起可不只是像冷战期间日本或者德国崛起那样。一个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国家,一个精英群体遍布盎格鲁撒克逊世界的国家,其崛起带来的挑战对美国而言充满着不确定性。
华盛顿对中国崛起已经后悔莫及,认为美国提供的国际政治秩序助力中国的全面崛起。华盛顿如何又能够再犯一次错误,允许另一个亚洲强权的崛起?著名学者萨克斯是非常有预见性的,他说:“有人以为印度会成为中国的替代品。美国会打压中国,然后欢迎印度取代中国的供应链。但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美国不会允许印度大幅扩大对美出口,就像如今它不会允许中国这样做一样。”
任何其他大国的崛起,除非是在华盛顿控制的范围内崛起,否则都是美国难以容忍的。想象一下,如果冷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崛起时,美国在这两个国家内部没有遍布全国的军事基地,那么华盛顿应该会有多么大的消极反应。如果印度无法接受一种被美国深度控制的盟友的角色,那么印度的崛起就注定无法被美国“接受”。试图能与美国平等地构建“非正式盟友”或者“默契盟友”,那多半只能是印度的战略幼稚。
华盛顿在对华战略上缺的不是盟友,特朗普对美国拥有如此之多的盟友已经足够厌烦。对美国来说,缺的是真正有能力、有意愿执意对抗中国的伙伴或盟友。然而,印度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站在对抗中国的最前面。5月7日的印巴空战已经表明,印度的强制力量尚且难以对付巴基斯坦,而与中国地理邻近的现实就决定了,印度需要永远忌惮美国偷偷与中国和解的可能性。
经常能听到一种说法,因为拒绝与美国结盟,所以印度不会是华盛顿忠实的盟伴。然而,如果新德里真的愿意与华盛顿结盟,华盛顿也不愿意接纳这个体量庞大的大象。对华盛顿而言,与新德里结盟的代价过于庞大。因为盟友关系不仅仅体现在条约上的责任和义务,还要实现两国人民之间情感上的交融。新德里过于贫穷,华盛顿可不愿意背负上这样的负担和道德责任。
我们不要忘记,2021年印度爆发新冠疫情时,拜登政府坚持新冠疫苗原材料出口的限制措施,而对印度的要求无动于衷。